[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冠状静脉造影的带球囊可调弯鞘有效
申请号: | 201620831236.4 | 申请日: | 2016-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146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凤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10 | 分类号: | A61M25/10;A61B90/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32207 | 代理人: | 高玲玲 |
地址: | 21002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冠状 静脉 造影 带球 可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冠状静脉造影的带球囊可调弯鞘。
背景技术
目前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一种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机,通过特制定型的心导管经皮穿刺入下肢股动脉,沿降主动脉逆行至升主动脉根部,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这样就可清楚地将整个左或右冠状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的血管腔显示出来,可以了解血管有无狭窄病灶存在,对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血管壁的情况等作出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案(介入、手术或内科治疗),还可用来判断疗效。这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但现有的经股静脉途径可调弯鞘行冠状静脉造影时,因缺乏球囊堵住冠脉静脉口部,大多数造影剂回流,很难使冠状静脉远端充分显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冠状静脉造影的带球囊可调弯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冠状静脉造影的带球囊可调弯鞘,包括:双层管体、环形球囊、牵引丝和手柄;其中所述双层管体具有近端和远端,所述远端设置有弹性段,近端连接手柄并穿过手柄;所述双层管体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和外管之间具有封闭的空腔,所述牵引丝穿过手柄和双层管体的内管;所述外管在靠近远端端头的位置设置有环形开口槽,环形开口槽连接环形球囊。
外管在近端伸出手柄外设置有通气阀。
所述环形球囊的最大容积为1.5~2mL。
所述环形开口槽距离远端端头的距离为1.5cm。
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弯鞘采用双层管体的结构,并且在靠近弹性段端头1cm的位置设置有与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空腔相连的环形球囊。造影时,将可调弯鞘伸入到冠状静脉口部,将通气阀连接充气设备,对环形球囊进行充气,环形球囊充气后突出堵住冠状静脉口部,可使冠状静脉远端充分显影,便于明确冠状静脉系统,指导导管精确操作。造影后,通过通气阀门放掉环形球囊,使环形球囊恢复原状,即可取出可调弯鞘。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使用便捷,通过环形球囊堵住冠状静脉口部,可使冠状静脉远端充分显影,便于明确冠状静脉系统,提高了冠状静脉系统造影效率和操作精准度,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带球囊可调弯鞘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带球囊可调弯鞘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双层管体、环形球囊1、牵引丝2和手柄3。
其中双层管体具有近端和远端,远端设置有弹性段4,近端连接手柄并穿过手柄。双层管体包括内管5和外管6,内管和外管之间具有封闭的空腔。牵引丝穿过手柄和双层管体的内管。
外管在靠近远端端头1cm的位置设置有环形开口槽,环形开口槽连接环形球囊,环形球囊的最大容积为2mL。外管在近端伸出手柄外设置有通气阀7。
可调弯鞘采用双层管体的结构,并且在靠近弹性段端头1.5cm的位置设置有与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空腔相连的环形球囊。造影时,将可调弯鞘伸入到冠状静脉口部,将通气阀连接充气设备,对环形球囊进行充气,环形球囊充气后突出堵住冠状静脉口部,可使冠状静脉远端充分显影,便于明确冠状静脉系统,指导导管精确操作。造影后,通过通气阀门放掉环形球囊,使环形球囊恢复原状,即可取出可调弯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和方法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和方法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8312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触感控制系统及触感控制方法
- 下一篇:使用多个单触摸触摸板的多点触摸手势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