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腰椎用棘突间撑开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817154.4 | 申请日: | 2016-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151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周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建明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 |
代理公司: | 浙江五星国泰律师事务所33245 | 代理人: | 金盟 |
地址: | 324113 浙江省衢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腰椎 用棘突间 撑开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腰椎用棘突间撑开装置。
背景技术
腰椎退变会导致非常棘手的、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长期慢性腰痛,传统的脊柱融合术是治疗腰痛和腰椎不稳的主要手术方法,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应用可帮助获得90%一100%的融合率,但患者症状却没有得到相应程度的改善;再者,螺钉固定和脊柱融合存在潜在并发症如邻近节段退变、螺钉断裂、假关节形成等。
因此,外科手术处理的理念正逐步转变到非融合技术上来。对于早期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椎小关节炎和由于椎间隙高度降低而导致的椎间孔狭窄神经处理,使用非刚性固定力学支持的非融合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这类治疗方式和全椎间盘置换术一起在新的分阶段式外科手术策略中迅速起到特殊的作用,可推迟或避免腰椎退行性病变阶段的最终融合手术。该非融合手术无需植入异体骨或人工骨,无需骨的固定,能够保留脊柱的解剖结构,维持脊柱的运动性和恢复其稳定性,从而易于再次手术。
非融合技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变所致腰痛和间歇性跛行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优点是:(1)减小了植入节段矢状位上屈曲和过伸的运动范围;(2)明显增加了神经根孔和椎管的直径;(3)在中立位和过伸位的时候减少了植入节段椎间盘的内部压力;(4)减小了两侧小关节的关节面接触区域的最大压力和平均压力;(5)在相邻节段未见运动范围的改变和椎间盘加速退变的迹象;(6)未见到手术节段椎体间角度的变化,椎间盘后方高度的变化和棘突间隙的变化。
非融合技术需要使用将非融合棘突固定装置植入两个腰椎的椎体棘突之间,同时非融合棘突固定装置与上下椎体棘突之间要保持一定程度的活动度。目前常见的设计是整体呈H形,由左右两侧的两翼和横于两翼之间的支撑体组成,但其为一体结构,左右两翼之间的距离固定,手术时无法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做进一步调节,术后容易移位和脱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手术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术后椎体活动性较强、稳定性好、不容易移位和脱出的腰椎用棘突间撑开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装置包括对称布置的左翼和右翼,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连接柱、顶紧块和调节螺栓,左翼和右翼内分别设有横向的左贯穿孔和右贯穿孔,连接柱置于右贯穿孔内,顶紧块置于左贯穿孔内,调节螺栓置于顶紧块内并与连接柱的尾部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左销钉和右销钉,所述左翼的侧面设有与左贯穿孔垂直并相通的左销钉孔,左销钉置于左销钉孔内;右翼的侧面设有与右贯穿孔垂直并相通的右销钉孔,右销钉置于右销钉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柱的尾部内凹形成圆孔,圆孔延伸出与调节螺栓相配合的内螺栓孔;顶紧块由一体结构的底座和凸台组成,凸台的外径小于底座的外径,且凸台的末端置于圆孔内;顶紧块内设有与调节螺栓相配合的套孔,调节螺栓置于套孔内并与连接柱的内螺栓孔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左贯穿孔自左翼的外侧向内侧依次由第一贯穿孔、第二贯穿孔和第三贯穿孔组成,其中第一贯穿孔的内径大于第二贯穿孔的内径,第三贯穿孔的内径大于第一贯穿孔的内径,且第三贯穿孔的内径大于连接柱尾部的外径;顶紧块的底座置于第一贯穿孔内,凸台置于第二贯穿孔内;左销钉与底座相接触,右销钉与连接柱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所述左翼和右翼在互相相对的内侧面设有若干外凸的凸刺。
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柱的杆部呈四棱柱形,其头部呈圆锥形,且其头部的末端呈弧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建明,未经周建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81715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级离心泵转子轴向位移电机保护器
- 下一篇:一种电机保护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