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光谱眼底成像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0718778.0 | 申请日: | 2016-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514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孙明斋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明斋 |
主分类号: | A61B3/12 | 分类号: | A61B3/12;A61B3/1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4214 | 代理人: | 王贤义 |
地址: | 519031 广东省珠海市横***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谱 眼底 成像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眼底成像系统,特别涉及多光谱眼底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眼底是指眼睛的底部,也就是眼睛最底部的组织。它包括视网膜、眼底血管、视神经乳头、视神经纤维、视网膜上的黄斑部,以及视网膜后的脉络膜等。如果这些部位发生病变,统称为眼底病。
视网膜是一层结构高度复杂的薄膜,其上分布着大量的毛细血管,是人体中唯一可以非创伤直接观察到的较深层的微血管网络。对人眼视网膜上的血管脉络进行观测,可以为医生进行许多眼部疾病,乃至全身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例如高血压、高血脂、肾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其发病初期生理状态的改变均会在眼底上有所体现。
不论是糖尿病、眼病,还是其他一些心血管疾病,在病情发展时会伴随着眼底状态的改变,对眼底进行检查,是及时发现、控制病情的有效途径。目前临床上有效的眼底检查设备主要有五种: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相机、扫描激光检眼镜、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等。五种检查方式各有特点。但综合考虑目前技术发展的成熟度、实用度、操作难易程度和生产成本,眼底相机仍将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眼底检查设备。
在传统的成像技术中,不同材料的光学特性的差异主要依赖于黑白图的灰度级别来甄别。此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使用特定滤波片来提取一组或多组特定的波段的光来进行成像分析和特性研究,这就是最早的多光谱技术。
现有公开号为102499635A的发明,把多光谱成像技术应用线扫描共焦成像技术中,用含有多个波长的线光束经扫描照明眼底视网膜,同时使用光栅对眼底视网膜反射回的线光束进行分光,分离后的序列光谱由探测装置进行探测成像。此种方法要采集很多幅才能得到整个眼底的多光谱且容易收到眼球转动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检测系统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不受眼球转动的影响、只需操作一次就能得到整个眼底的多光谱优点的多光谱眼底成像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光束生成模块、分光器件、成像模块、输出模块,所述光束生成模块生成光束经过所述分光器件反射到人眼底,光束再由眼底组织结构反射透过所述分光器件后到达所述成像模块形成中间像,最终由所述输出模块进一步处理成像输出,所述输出模块采用多波段分光或双显示加上分光或双显示多波段分光。
进一步,当所述输出模块采用多波段分光时,所述输出模块包括准直镜一、若干分光镜一、若干滤光片一及与所述滤光片一相对应的若干透镜一,所述成像模块形成的中间像通过所述准直镜一,再经过所述分光镜一到达所述滤光片一,最终通过透镜一成像于图像传感器感光元件。
进一步,当所述输出模块采用双显示分光时,所述输出模块包括准直镜二、若干分光镜二、若干反射镜二、若干滤光片二及与所述滤光片二相对应的若干透镜二,所述成像模块形成的中间像通过所述准直镜二,光束经过所述分光镜二到达所述反射镜二,再到达所述滤光片二,最终通过透镜二成像于图像传感器感光元件。
进一步,当所述输出模块采用双显示多波段分光时,所述输出模块包括准直镜三、若干分光镜三、若干反射镜三、若干滤光片三及与所述滤光片三相对应的若干透镜三,所述成像模块形成的中间像通过所述准直镜三,光束经过所述分光镜三到达所述反射镜三,光束再由所述反射镜三反射到所述分光镜三,再到达所述滤光片三,最终通过透镜三成像于图像传感器感光元件。
进一步,所述光束生成模块包括宽谱光源和设置在所述宽谱光源射出光源端前方的多通道带通滤光器,所述宽谱光源发出光束经过所述多通道带通滤光器后射向所述分光器件。
进一步,所述多通道带通滤光器的进光和出光两端分别设置有匀光镜一和匀光镜二。
进一步,所述分光器件为半透半反镜或中空反射镜。
进一步,所述分光器件折射后的光波到达人眼底前设置有接目透镜。
进一步,所述成像模块为成像透镜。
进一步,所述多光谱眼底成像系统还设有控制模块,所述多通道带通滤光器和所述输出模块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明斋,未经孙明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7187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