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塞器皿连接扎带有效
申请号: | 201620560468.0 | 申请日: | 2016-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152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6 |
发明(设计)人: | 李蕾;彭立钧;杜瑞英;文典;杜应琼;高毓文;李嘉琳;徐爱平;吴志超;苏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44205 | 代理人: | 胡辉 |
地址: | 51064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器皿 连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具塞器皿连接扎带。
背景技术
目前,在实验室里常用于配置试剂、提取分离、发生化学反应的具塞玻璃器皿(容量瓶、分液漏斗、比色管、具塞三角瓶)由器皿和塞子组成,实验过程中添加和移取实验试剂和样品时需要将塞子取下,放置到一边,才能进行试剂或样品添加和移取。由于每次操作时塞子和玻璃器皿总是分开,其存在的以下不足:其一,实验过程中添加和移取试剂和样品时,塞子和玻璃器皿总是分开,如果玻璃器皿过多,容易造成混淆,同时塞子不匹配造成污染已有试剂和样品,玻璃器皿摇晃时造成试剂泄露;其二,现有常用的橡皮筋或线等材料捆绑,链接材料不耐高温、耐酸碱性差,容易送掉或断开,不耐使用,另外,塞子悬挂在管口容易摆动,塞子易沾染,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其三,在洗涤玻璃器皿时,塞子放置在一旁容易撞击掉落到地面上破碎,洗涤烘干后塞子与对应玻璃器皿弄混,造成匹配困难,增加工作量,且不能确保塞子与玻璃器皿的密封性是否符合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塞器皿连接扎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具塞器皿连接扎带,包括两条平行布置的扎带本体以及一条位于两条扎带本体之间的扁平状连接带,所述扎带本体和连接带一体注塑而成,每条所述扎带本体与连接带垂直,扎带本体包括条状的捆绑带以及固定在捆绑带一端的卡口座,所述捆绑带上设有若干并列平行的啮齿,所述卡口座上布置有卡口,所述卡口内部布置有啮齿匹配的卡齿,其中一条扎带本体中的捆绑带穿过对应的卡口后形成瓶塞捆绑空间,余下一条扎带本体中的捆绑带穿过对应的卡口后形成器皿捆绑空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瓶塞捆绑空间位于器皿捆绑空间上方,且瓶塞捆绑空间和器皿捆绑空间位于连接带的同一侧端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带位于两个卡口座之间,所述卡齿位于卡口的上侧内壁。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口座的中轴线和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45~55°。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形成所述瓶塞捆绑空间后,位于瓶塞捆绑空间中相应的所述啮齿和瓶盖的外表面接触,形成所述器皿捆绑空间后,位于器皿捆绑空间中相应的所述啮齿和器皿的外表面接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瓶塞捆绑空间或者器皿捆绑空间的中轴线与连接带平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扎带本体和连接带为聚乙烯构件或聚丙烯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两条捆绑带分别穿过对应的卡口后形成瓶塞捆绑空间和器皿捆绑空间,通过瓶塞捆绑空间捆绑在瓶盖上,通过器皿捆绑空间捆绑在器皿上,实现了瓶盖和器皿之间的连接,捆绑方便。另外,在打开瓶盖后,由于扁平状连接带的作用下,瓶盖的顶端靠在器皿的外壁上,使得瓶盖中深入器皿内的一端悬空,避免其沾染而导致器皿中的化学品污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工作时角度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工作时角度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工作时角度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5604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