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点滴报警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0507045.2 | 申请日: | 2016-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385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03 |
发明(设计)人: | 张泉;王信友;袁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M5/168 | 分类号: | A61M5/168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35 | 代理人: | 孟阿妮 |
地址: | 266599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点滴 报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报警器,尤其涉及一种点滴报警器。
背景技术
我国现在的静脉输液大都采用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因护士人手有限,导致护士为患者输液的工作量很大。在给病人打点滴输液时,护士和病人都要经常留意点滴是否快要结束,点滴快要结束时要么需要人去通知护士,要么护士必须经常到病房观察输液进展情况。如果护士和病人都未能及时发现输液完毕,就会将部分空气输入患者体内,从而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发生空气栓塞而导致医疗事故。
现有的输液检测装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可靠性低、误报率高,一直未能在较大范围内推广。比如利用弹簧秤原理的检测装置,因不同医院使用的输液瓶的重量有较大差别,同时弹簧秤不能达到很高的精度,因而只能提供一个粗略的状态报警,不能满足输液这种对精度要求较高的状态报警;采用光电耦合方式工作的检测技术,由于采用的为可见光,因此受环境干扰的概率很高,故而容易发生误报;采用触针或浮球作为传感器的检测技术,因为触针和浮球要和各类药液接触,不符合一次性输液的卫生要求,无法重复利用,从而提高了一次性输液器的使用成本,所以也不宜于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点滴报警器。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点滴报警器,包括壳体、上盖,它还包括槽型光耦、线路板、电源装置;上盖盖置在壳体的上端;壳体的左端内部设置有耳机插座、右端内部设置有电源装置;耳机插座与电源装置之间设置有槽型光耦;
槽型光耦前后设置,开口向上;槽型光耦中间的空隙内插置有定位卡;定位卡的下端固定在线路板上;线路板水平设置在耳机插座和槽型光耦的下端;线路板的左端固定在壳体上、右端通过弹簧片与电源装置相连接;
线路板的左侧下方设置有电源指示灯;电源指示灯的右侧设置有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和电源开关后侧的壳体上安装有蜂鸣器。
耳机插座的前侧设置有联机线插座;联机线插座安装在线路板上。
壳体的左侧面、右侧面上端均开设有圆形孔,圆形孔的直径均为4~8mm。
电源装置为多节纽扣电池;电源装置下端的壳体上开设有电池拆卸孔。
本实用新型对输液管液面的检测精度高,并且配置耳机插座、联机线插座以及蜂鸣器,具有体积小、耗电量低、检测精度高、报警效果好的优点,可有效改善现有全人工式静脉输液监测的现状,提高临床疾病护理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面结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面结构剖视图。
图3为图1的仰视面结构剖视图。
图4为图1的右侧面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插上耳机后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6为图5的俯视图。
图7为图5的左侧面视图。
图中:1、壳体;2、上盖;3、定位卡;4、线路板;5、槽型光耦;6、弹簧片;7、电源装置;8、电源指示灯;9、蜂鸣器;10、耳机插座;11、电源开关;12、联机线插座;13、电池拆卸孔;14、输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1、上盖2,它还包括槽型光耦5、线路板4、电源装置7;上盖2盖置在壳体1的上端;壳体1的左端内部设置有耳机插座10、右端内部设置有电源装置7;耳机插座10与电源装置7之间设置有槽型光耦5;
槽型光耦5前后设置,开口向上;槽型光耦5的前后两侧,一侧为光耦发射侧,一侧为光耦接收侧。槽型光耦5中间的空隙内插置有定位卡3;定位卡3的下端固定在线路板4上;线路板4水平设置在耳机插座10和槽型光耦5的下端;线路板4的左端固定在壳体1上、右端通过弹簧片6与电源装置7相连接;电源装置7为多节纽扣电池;
线路板4的左侧下方设置有电源指示灯8;电源指示灯8的右侧设置有电源开关11;电源指示灯8和电源开关11后侧的壳体上安装有蜂鸣器9。
耳机插座10的前侧设置有联机线插座12;联机线插座12安装在线路板4上。
壳体1的左侧面、右侧面上端均开设有圆形孔,圆形孔的直径均为4~8mm;将输液器膨胀滴管上端的输液管14从一端圆形孔插入,从另一端圆形孔穿出,并使输液管14中间部位插在槽型光耦5中间的空隙内。上盖2下端与槽型光耦5的中间空隙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多个定位突起,用于将输液管14固定住,保证其处在槽型光耦5红外信号的有效检测区域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未经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5070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针加药接头
- 下一篇:剂量分割组件和注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