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血管穿刺移行针有效
申请号: | 201620447627.6 | 申请日: | 2016-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286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发明(设计)人: | 胡伟平;张燕林;吴森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伟平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蓄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544 | 代理人: | 赵敏 |
地址: | 362100 福建省厦门市思***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静脉 中心 血管 穿刺 移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血管穿刺移行针。
背景技术
在临床救治患者时,许多科室包括急诊科、麻醉科、心脏科、放射科、肾内科、血液透析科等,使用Seldinger血管穿刺方法植入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其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该治疗方法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血液循环通路,是保证血液净化顺利进行和透析充分的首要条件。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可分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血液透析是治疗肾功能衰竭的常见方法。血透前,需进行一次小手术将手臂部一根动脉和静脉吻合在一起,称为“瘘管”。血透时,将穿刺针穿入瘘管,并与人工透析机相连。该透析机将净化血液,滤除体内积聚的代谢废物。腹膜透析过程并不像血液透析那样在体外进行,而是流经体内覆盖腹膜腔的腹膜血管,腹膜起到类似透析膜的作用。首先,进行手术将透析导管置入腹腔内。进行腹腔透析时,从透析导管内向腹腔内缓慢注入透析液。该透析液可进行血液净化和带走代谢产生的废物。透析结束时,吸出并遗弃透析液。
血透时进行穿刺,一般首选动静脉内瘘,但由于部分患者的血管条件 差,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或者无法长期维持,人造血管旁路移植也受限制,带涤纶套的中心静脉导管已成为血透患者长期血管通路较好的补充形式。在国内,大多数开始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没有准备血管通路,往往是急诊插管进行透析。决定使用临时性留置导管后,一般首选的穿刺静脉为颈内静脉,无法使用或者病情不允许穿刺颈内静脉时才选择股静脉。颈内静脉插管位置首选为右侧颈内静脉,而在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点常为前路与中路,在这两个部位行临时中心静脉插管没有明显优缺点,可根据术者习惯不同选择。此外,根据美国NKF-K/DOQI指南,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不超过3周,而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可以使用数月甚至数年。故为了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提供血管通路,临时中心静脉导管需要更换为带涤纶套的中心静脉导管。
如果在植入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前即已留置临时性导管,有如下优点:根据术前的胸片检查有助于术中进一步明确导管从穿刺点到拟行到达部位的长度,术中无需X线透视即可明确导管位于上腔静脉、右心房内;如此可使医护人员及患者避免和(或)减少手术过程中接触的射线,因为行带涤纶套导管置管一般在手术室里进行,常需在X线下调整导管位置。
颈内静脉以胸锁乳突肌为标志,分为前中后进路三种方法。前进路:术者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在中线旁开3cm,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摸到颈总动脉搏动并推向内侧,离颈总动脉搏动外缘0.5cm处进针,针身与皮面呈30-40°角,针尖指向胸锁乳突肌三角处,边进针边回抽,见暗红色血后即稳妥置管。中进路:以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为进针点,该点距锁骨上缘3-5cm(约1-2横指),针身与皮肤夹角呈30°,与中线平行指向同侧乳头,一般进针2-3cm即可入颈内静脉。后进路:在胸锁乳突肌的外缘中、下1/3交点处进针,针身保持水平位,针尖指向胸骨柄上窝。
具体施术方法为: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与局麻后,用一次性注射器试穿回血后,将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针经原方向引入,保持负压下缓慢进针回抽有鲜血后,左手固定针头,右手引入导丝至合适长度后,边进导丝边退针头,扩张器扩充皮下,经导丝置入深静脉导管,连接三通输液装置。
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的穿刺针在更换血管穿刺部位时,导丝与导管均需要拔离中心静脉的血管腔,更换时需要通过X光进行确认,增加了操作的复杂程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血管穿刺移行针,可以在更换血管穿刺部位过程时,特别是针对血液透析患者临时中心静脉导管更换植入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时,保证导丝与导管仍处于中心静脉的血管腔内,避免了再次穿刺血管的困难,并且更换时无需通过X光进行确认,有效降低了操作的复杂程度以及穿刺留置导管的成功率。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血管穿刺移行针,包括针体,所述针体为弧形的空心管状结构,其端部为穿刺端,根部为手持端;所述针体包括固定部和移行部,所述固定部和移行部相互形成榫合对接的卡合连接结构。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的背面为从所述针体的端部纵向延伸至根部的开口,所述开口的相对两侧的端面均沿纵向设有凹榫,所述移行部在与固定部的榫合处设有与所述凹榫相配合的凸榫。
优选地,所述移行部在与固定部榫合后的横截面呈圆环形,其中所述固定部对应的圆心角为90-1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伟平,未经胡伟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4476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