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鱼竿绕线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0223359.X | 申请日: | 2016-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858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王斌斌;熊焕焕;张海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89/015 | 分类号: | A01K89/015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顾王建 |
地址: | 316004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鱼竿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钓鱼用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鱼竿绕线机构。
背景技术
钓鱼的时候,常常会在一个窝子里出现鲤鱼和鲫鱼等个体差异较大的鱼。 考虑到鱼的个体差异,如果鱼线太细,常常会被鲤鱼等比较大的鱼给拉断,如 果鱼线太粗,影响了钓鱼的准确判断。钓鱼者的一般解决方法,常常会准备两 支鱼竿,这样一来影响钓鱼的效率以及钓鱼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使用两种不同粗细的钓鱼线的鱼竿绕 线机构。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鱼竿绕线机构,包括与鱼竿连接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有连接部,在 连接部与鱼竿连接,在连接部的左侧设置有左安装板、右侧设置有右安装板; 在左安装板上设置有左绕线轮轴,左绕线轮设置在左绕线轮轴上;在右安装板 上设置有右绕线轮轴,右绕线轮设置右绕线轮轴上,在左绕线轮及右绕线轮上 分别有设有绕线凹槽,在左绕线轮及右绕线轮的外端面上设置有驱动其转动的 绕线手柄。
在上述的一种鱼竿绕线机构中,所述左绕线轮及右绕线轮上的绕线凹槽对 称设置。
在上述的一种鱼竿绕线机构中,所述连接部是柱体上设置有与鱼竿连接的 安装孔。
在上述的一种鱼竿绕线机构中,所述连接部上沿连接孔径向设置的螺钉, 螺钉将连接部固定在鱼竿上。
在上述的一种鱼竿绕线机构中,所述连接部是与鱼竿连接的卡箍。
在上述的一种鱼竿绕线机构中,所述左绕线轮轴的一端固定在左安装板上、 另一端连接有端板将左绕线轮限位在左安装板与端板之间的左绕线轮轴上;所 述右绕线轮轴的一端固定在右安装板上、另一端连接有端板将右绕线轮限位在 右安装板与端板之间的右绕线轮轴上。
在上述的一种鱼竿绕线机构中,所述左、右绕线轮轴的轴线共线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两个绕线凹槽,可以在绕线凹槽内分别缠绕两种不同 粗细的钓鱼线,方便选择不同的钓鱼线以垂钓不同个体的鱼,换线方便;避免 断线现象的发生而导致无法准确垂钓的缺陷,增加了钓鱼线的选择性。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无需使用两根鱼竿,节约了垂钓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简图。
其中,1、鱼竿;2、连接部;3、左安装板;4、右安装板;5、左绕线轮轴; 6、左绕线轮;7、右绕线轮轴;8、右绕线轮;9、绕线凹槽;10、绕线手柄; 11、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
一种鱼竿绕线机构,包括与鱼竿1连接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有连接部2, 在连接部2与鱼竿1连接,在连接部2的左侧设置有左安装板3、右侧设置有右 安装板4;在左安装板3上设置有左绕线轮轴5,左绕线轮6设置在左绕线轮轴 5上;在右安装板4上设置有右绕线轮轴7,右绕线轮8设置右绕线轮轴7上, 在左绕线轮6及右绕线轮8上分别有设有绕线凹槽9,在左绕线轮6及右绕线轮 8的外端面上设置有驱动其转动的绕线手柄10。
上述左绕线轮6及右绕线轮8上的绕线凹槽9对称设置。
上述连接部2是柱体上设置有与鱼竿1连接的安装孔。
为了防止本绕线机构绕鱼竿1转动影响使用效果,在所述连接部2上沿连 接孔径向设置的螺钉,螺钉将连接部固定在鱼竿1上。
除了上述结构的连接部2,所述连接部2还可以是与鱼竿1连接的卡箍。
上述左绕线轮轴5的一端固定在左安装板3上、另一端连接有端板11将左 绕线轮6限位在左安装板3与端板11之间的左绕线轮轴5上;所述右绕线轮轴 7的一端固定在右安装板4上、另一端连接有端板11将右绕线轮8限位在右装 板4与端板11之间的右绕线轮轴7上。
端板11与左绕线轮轴5或右绕线轮轴7为一体式结构,左绕线轮轴5的一 端螺接在左安装板3上,右绕线轮轴7的一端螺接在右安装板4。
当然,端板11与左绕线轮轴5或右绕线轮轴7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左绕 线轮轴5的一端螺接在左安装板3上,右绕线轮轴7的一端螺接在右安装板4 上,端板11通过螺钉固定在左绕线轮轴5或右绕线轮轴7的另一端。
上述左、右绕线轮轴5、7的轴线共线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学院,未经浙江海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2233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高效捕鼠箱
- 下一篇:一种利用饮水管线废水降温的种鸭运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