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节能铅酸蓄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620148344.1 | 申请日: | 2016-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889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增海;付术全;付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保定安驰蓄电池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14 | 分类号: | H01M10/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节能 蓄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铅酸电池生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生产成本低并显著降低电池重量的铅酸蓄电池。
背景技术
铅酸蓄电池的电极主要由铅及其氧化物制成,电解液是硫酸溶液。铅酸蓄电池以其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电性能稳定、生产工艺成熟、安全可靠的优点,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力、动力、通讯、国防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国内中低速汽车、牵引车、观光车、电三轮和老年代步车等多因此才采用动力型铅酸蓄电池。现有的铅酸蓄电池极群中正负极板间隔排列,正负电极之间用隔板隔开,电池两端均为负电极,存在重量偏重、比能量低、内阻较大的缺点;本实用在不改变电池容量的前提下,合理搭配正负极板,减少了负极板和隔板的数量,减轻电池重量,降低了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节能铅酸蓄电池,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铅酸蓄电池成本高、重量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新型节能铅酸蓄电池,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汇流排、极柱和若干个极群,每个所述极群内设置有正极板和负极板,且通过汇流排与极柱连接,所述极群内两端为负极板,中间两个正极板为一组,两个负极板为一组,每组之间正负间隔设置,且相邻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设置有隔板。
进一步,所述极群内设置有六块正极板和六块负极板,十二块极板的排布方式为“负-正-正-负-负-正-正-负-负-正-正-负”,两个相邻的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均设置有隔板。
进一步,所述汇流排包括正极汇流排和负极汇流排,所述正极汇流排与所述正极板连接,所述负极汇流排与所述负极板连接。
进一步,所述隔板为PE隔板。
进一步,所述正极板厚度大于所述负极板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本实用正负极板之间的设置方式,节约了负极板和隔板的数量,一方面节约了生产成本,为企业带来效益;另一方面也减轻了电池的重量,方便了电池的使用。
2、减少了隔板的数量后,大大降低了电池的内阻,从而改善了电池的性能,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2-正极板,3-负极板,4-汇流排,5-极柱,6-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节能铅酸蓄电池,包括:
外壳1,外壳1内部设置有汇流排4、极柱5和若干个极群,每个极群内设置有正极板2和负极板3,且通过汇流排4与极柱5连接,极群内两端为负极板3,中间两个正极板2为一组,两个负极板3为一组,每组之间正负间隔设置,且相邻正极板2与负极板3之间设置有隔板6。
极板的排列顺序为“负-正-正-负-……-负-正-正-负”,形成“负包正”,负极板在两侧时因为正极板的活性物利用率低,因为正极板较负极板厚,在充放电反应不均时易变形。
进一步,极群内设置有六块正极板2和六块负极板3,十二块极板的排布方式为“负-正-正-负-负-正-正-负-负-正-正-负”,两个相邻的正极板2和负极板3之间均设置有隔板6。
进一步,汇流排4包括正极汇流排和负极汇流排,正极汇流排与正极板2连接,负极汇流排与负极板3连接。
进一步,隔板6为PE隔板。
进一步,正极板2厚度大于负极板3厚度。
以12V、70Ah的电池为例,若正极板2的容量为12Ah,因为正负极板每片的电容量都相同,因此负极板3的容量也是12Ah。则每个极群需要12Ah的正极板六片,按照现有技术中的极板排列方式,单片极板正负交错,极板的排列顺序为“负-正-负-正-负-正-负-正-负-负-正-负-正-负”,则需要七片负极板3,十二个隔板6,组成一个为2V的单格极群,共需要这样的极群共六个。因此,电池总共需要三十六个正极板2,四十二个负极板3,七十二个隔板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保定安驰蓄电池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保定安驰蓄电池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1483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