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620146682.1 | 申请日: | 2016-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551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杨梢;赵义;何平;程文强;郭培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2/34;H01M10/058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4 | 代理人: | 王刚;龚敏 |
地址: | 352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次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元件领域,具体讲,涉及一种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因能量密度高、平均开路电压高和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移动、便携式电器中。商品化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极片包含集流体、极耳和活性物质层,其中活性物质层为连续均匀的涂层。正负极极片与隔膜一起组成电芯,电芯的厚度由正负极极片的厚度、隔膜的厚度、极耳的厚度共同累加组成。在电芯的不同部位,厚度并不相同,其中在焊接极耳处的厚度最大。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一般均以电池的最大厚度定义该型号电池的厚度。
随着电子产品向小型化、多功能化发展,其对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电池在同样的空间内要贡献出更多的容量。而传统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厚度由于极耳厚度的累加,使得焊接极耳区域的厚度为电池的最大厚度,而未焊接极耳的区域厚度则相对较小,这部分空间不能被充分利用,导致在一定型号尺寸内,电池的容量难以进一步提高。极耳的厚度对电池厚度的累加已经成为制约传统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的瓶颈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缺陷,中国专利文献CN203733894U采用在极片的膜片上设置极耳容纳凹槽,将极耳设置于凹槽内的方式,以减少极耳对电芯厚度的叠加。然而,由于极耳置于电芯的厚度方向,因此循环充放电过程中电芯存在较大的“U”形或“S”形变形。
针对上述缺陷,特提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二次电池,可改善循环充放电过程中的变形。
为了完成本申请的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二次电池,包括由正极极片、负极极片、设置于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之间的隔膜卷绕而成的扁平状电芯,所述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附着在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附着在负极集流体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上设置有第一凹槽,负极极耳镶嵌于所述第一凹槽并与负极集流体电连接;正极活性物质层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正极极耳镶嵌于第二凹槽并与正极集流体电连接;所述电芯包括电芯两端的曲部,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曲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上,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曲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电芯一端的曲部,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电芯另一端的曲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所设置的位置以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的对称轴对称设置、或以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的对称轴对称设置、或以所述电芯的中心呈中心对称。
优选的,所述负极极片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每个第一凹槽内均镶嵌有负极极耳,所述正极极片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每个第二凹槽内均镶嵌有正极极耳。
优选的,正极极耳的宽度为正极极耳厚度的1~100倍,负极极耳的宽度为负极极耳厚度的1~100倍。
优选的,所述正极极耳为弧形,所述弧形的弧度与所述曲部上与正极极耳相连接位点的弧度一致;所述负极极耳为弧形,所述弧形的弧度与所述曲部上与负极极耳相连接位点的弧度一致。
优选的,所述负极极耳的厚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所述正极极耳的厚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
优选的,所述电芯中还包括胶层,所述胶层设置在所述负极极耳表面并覆盖整个第一凹槽和/或设置在正极极耳表面并覆盖整个第二凹槽。
优选的,所述负极集流体的上下表面都附着负极活性物质层,与第一凹槽位置相对应的另一侧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上设置有负极对位凹槽。
优选的,所述正极集流体的上下表面都附着正极活性物质层,与第二凹槽位置相对应的另一侧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上设置有正极对位凹槽。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将极耳设置于扁平状电芯的两端的曲部上,与极耳设置于电芯的厚度方向相比,大大改善循环充放电过程中的变形,减小了变形厚度,还可降低直流电阻DCR(Directcurrentresistance)。由于本申请将极耳设置于活性物质层上设置的凹槽内,可提升电芯的容量密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某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电芯横截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负极极耳区局部放大视图;
图3为图1中正极极耳区局部放大视图;
图4为对比例1中电芯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对比例2中的电芯横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中的电芯横截面示意图;
其中:
1-负极极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14668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卷芯结构
- 下一篇:一种圆柱电池自滚式活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