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620146403.1 | 申请日: | 2016-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766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余大刚;李放;赵东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6 | 分类号: | H01M2/26;H01M2/04;H01M2/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7 | 代理人: | 张向琨 |
地址: | 352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动力电池因具有一系列优异的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动车领域。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尤为重要。为避免电池内部大电流放电产生高温,破坏顶盖,现有技术在顶盖和电芯间设置转接片。目前现有的连接片只有一个连接端,随着对电芯容量需求的增长,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将多个电芯并列叠加,叠加起来的电芯厚度增加,一个转接片要与多个电芯的极耳连接,极耳厚度过大,会导致无法焊接,而且在极耳向中间靠拢的过程中转接片处的极耳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这就导致焊接过程中焊印不能完全落在所有的极耳上,导致焊接拉力不足,在汽车运行过程中造成极耳与转接片分离,导致电芯失效,另一方面,由于焊印面积减少,焊印处过流能力不足,从而引起电芯过热,影响电芯的性能及使用安全。另外,为了使转接片能够完全包裹住极耳,需要将电芯的极耳加长,但极耳太长会导致在模切过程中材料利用率的降低,也容易出现极耳翻卷、打皱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其能提高多个极耳与转接片的连接强度,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顶盖、多个第一极耳以及转接片。
顶盖设有第一极柱。
所述多个第一极耳的极性相同且沿排列方向布置。
转接片具有:顶盖连接部,固定并电连接于顶盖的第一极柱;以及多个极耳连接部,沿排列方向布置,各极耳连接部从顶盖连接部弯折延伸以与对应的第一极耳固定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转接片的多个极耳连接部能够与对应的第一极耳固定电连接,保证各极耳连接部与对应第一极耳的连接面积,提高各极耳连接部与对应第一极耳的连接强度,防止在二次电池的使用过程中第一极耳与极耳连接部分离,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转接片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为图3的主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转接片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为图5的主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顶盖321夹槽
11第一极柱33居间连接部
2第一极耳331开孔
3转接片4裸电芯
31顶盖连接部D排列方向
32极耳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
参照图1至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包括顶盖1、多个第一极耳2以及转接片3。
顶盖1设有第一极柱11。
所述多个第一极耳2的极性相同且沿排列方向D布置。
转接片3具有:顶盖连接部31,固定并电连接于顶盖1的第一极柱11;以及多个极耳连接部32,沿排列方向D布置,各极耳连接部32从顶盖连接部31弯折延伸以与对应的第一极耳2固定电连接。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转接片3的多个极耳连接部32能够与对应的第一极耳2固定电连接,保证各极耳连接部32与对应第一极耳2的连接面积,提高各极耳连接部32与对应第一极耳2的连接强度,防止在二次电池的使用过程中第一极耳2与极耳连接部32分离,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多个裸电芯4,与第一极耳2的数量相同,且各裸电芯4与对应的一个第一极耳2固定电连接。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一个裸电芯4,与多个第一极耳2固定电连接。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多个裸电芯4,其中,一个裸电芯4与对应的一个或几个第一极耳2固定电连接。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极耳2为正极极耳或负极极耳。对应地,第一极柱11的极性与第一极耳2的极性相同。换句话说,第一极耳2可适用于作为正极的极耳,也可以适用于作为负极的极耳,第一极柱11可适用于正极极柱,也可以适用于负极极柱,故在图1和图2中,裸电芯4的顶部两侧的作为正极的极耳和作为负极的极耳均采用同一附图标记2来表示,顶盖1上方两侧的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均采用同一附图标记11来表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1464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锂电池多工位注液装置
- 下一篇:电池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