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变形机甲的升降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0138200.8 | 申请日: | 2016-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451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胡堃;薛方正;周兴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喜达达机器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7/028 | 分类号: | B62D57/028;B25J1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孙根 |
地址: | 400052 重庆市九龙坡***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形 升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形机甲的升降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技术的出现对人类的生产作业、娱乐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娱乐方面,现有的驾驶类娱乐游艺产品,主要以轮式小车、轨道车等为主,并没有变形能力,也无法操纵手臂;现有的机器人尤其是可变形机器人,如变形金刚等,主要表现为玩具。而能够乘坐于机器人类,并对机器人进行驾驶、操作机器人进行变形、以及控制机器人进行射击等动作的机器人,在电视上经常出现,但现实生活中,还没有相关机器人出现,因而人们无法真实地感受变形机器人带来的娱乐效果。虽然在载人机器人领域也逐渐开始出现,比如日本水道桥重工的产品和美国的megabot,但现有机器人的升降、操作等都采用了比较笨重且比较耗能的液压结构;更重要的是,这些机器人在变形时产生的高度变化都比较小,而且没有把双臂功能集成到一起,因此驾驶者无法体验到驾驶变形机甲的乐趣。
为此,本申请人设计了一种能够载人的变形机甲,其包括前腿、后腿以及转筒组件等,但现有技术中并没有适用于该机甲的升降结构,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机甲的升降结构,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怎样解决现有机甲升降结构复杂,升降困难,稳定性差,升降高度差小的问题,提供一种变形机甲的升降结构,结构简单,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升降,并且升降高度差较大,并且稳定性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变形机甲的升降结构,包括两前腿、两后腿以及转筒组件,所述转筒组件包括外筒和内筒,其中,两前腿的后端分别与外筒的两端固定连接,两后腿的前端分别与内筒的两端固定连接,前腿和后腿能绕转筒组件的轴心线转动,在前腿的前端设有前轮,后腿的后端设有后轮;其特征在于:在外筒上靠近其两端处分别设有一前腿撑杆,且前腿撑杆与前腿分别位于外筒相对的两侧;两前腿撑杆的前端与外筒相连,后端分别与一伸缩机构相连;
所述伸缩机构包括蜗杆减速机、丝杆、丝杆套、推杆以及两拉杆,在前腿撑杆后端的相对两侧设有两连接板,两拉杆的下端分别与一连接板转动连接,上端分别通过一连接杆与蜗杆减速机壳体的两侧相连;所述丝杆和丝杆套配合相连在一起,其中,丝杆套的长度大于丝杆的长度;所述丝杆套的上端与蜗杆减速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推杆的上端与丝杆固定连接,下端通过连接支架与后腿相连,其中,该推杆与连接支架转动连接;
两伸缩机构由一升降电机驱动,所述升降电机的电机轴通过同步传动轴同时与两蜗杆减速机相连;通过该升降电机驱动两伸缩机构能够改变前腿撑杆和后腿之间的夹角,从而改变前腿和后腿之间的夹角,进而改变机甲的整体高度。
进一步地,在两拉杆之间还设有两气弹簧,两气弹簧的上端分别与一连接杆相连,下端与连接支架相连。
进一步地,在外筒和内筒之间设有轴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结构简单,操控轻便;通过升降电机进行升降控制,使升降更加方便、快捷,并且稳定性更好。
2、根据需求,能够实现不同高度差的升降,并且能够实现的升降高度差更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前腿,2—后腿,31—外筒,32—内筒,4—前腿撑杆,5—蜗杆减速机,6—丝杆套,7—推杆,8—拉杆,9—连接板,10—连接支架,11—升降电机,12—同步传动轴,13—气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参见图1,一种变形机甲的升降结构,包括两前腿1、两后腿2以及转筒组件。所述转筒组件包括外筒31和内筒32,在外筒31和内筒32之间设有轴承,从而使转动过程中摩擦更小,转动更加顺畅。其中,两前腿1的后端分别与外筒31的两端固定连接,两后腿2的前端分别与内筒32的两端固定连接,前腿1和后腿2能绕转筒组件的轴心线转动,具体实施时,所述外筒31的两端具有缺口,所述后腿2从该缺口伸入后与内筒32固定连接,且后腿2能在该缺口内转动一定距离。在前腿1的前端设有前轮,后腿2的后端设有后轮。
在外筒31上靠近其两端处分别设有一前腿撑杆4,且前腿撑杆4与前腿1分别位于外筒31相对的两侧;两前腿撑杆4的前端与外筒31相连,后端分别与一伸缩机构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喜达达机器人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喜达达机器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1382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摩托整车组装输送线
- 下一篇:液压驱动操控消防爬楼摩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