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点炭炉有效
申请号: | 201620116613.6 | 申请日: | 2016-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726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姜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义明 |
主分类号: | F23Q13/02 | 分类号: | F23Q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炭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炭燃烧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自动点炭炉。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食物口味的要求也日渐提高。烧烤,已成为人们钟爱的烹饪方式之一。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自动化、半自动化点炭设备逐渐走俏,取代了传统的人工点炭形式。而市面上常见的自动点炭设备,其设计仍然存在诸多缺陷,其缺点如下:
1.故障率高,市面上较常见点炭机,送炭形式为推拉送炭,其行程开关也为弹出式,而且行程开关大多为电木材质,在温度较低环境下,该材质容易损坏,推拉轴承也容易损坏,造成故障率较高。
2.点火效率低,由于该设备推拉送炭的结构形式,决定了炭炉和上部喷火头之间无法做到无间隙配合,从而一部分热能白白浪费,造成点炭速率低下。另外,上部喷火头的不灵活,长时间处于温度较高的工作状态,热量容易堆积,因此容易导致主板损坏,也提升了机器故障的可能性。
3.防尘效果不佳,常见的自动点炭机的防尘形式单一,仅仅是靠炭灰重力落下,后续并未做任何处理,存在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等诸多不利条件。
4.没有点火反馈,容易发生危险,控制主板是单一开环控制,仅能实现点火,进气的开关。自动化程度低,无法有效反馈点火器工作状况,存在安全隐患。
5.热能没有回收利用,现有自动点炭机仅仅只有点炭功能,热能直接散入空气中,未得到任何利用,也造成了热能的极大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点炭炉,能够提高点炭效率,方便进行控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点炭炉,所述自动点炭机包括点燃装置、排风装置和炭燃烧炉,所述点燃装置和炭燃烧炉设置在所述排风装置上方,所述排风装置设置有点燃装置支撑杆,所述点燃装置与所述点燃装置支撑杆顶部铰接,所述点燃装置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排风装置和炭燃烧炉连接。
优选的,所述点燃装置设置有点火罩,当进行点炭时,点燃装置朝炭燃烧炉方向沿点燃装置支撑杆顶部转动,所述点火罩罩在炭燃烧炉上方。
优选的,所述点燃装置包括可燃气供应系统、空气注入系统和点火系统,所述可燃气供应系统、空气注入系统和点火系统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燃气供应系统包括燃气进气通道和燃气进气电磁阀,所述燃气进气通道与燃气进气电磁阀连接,所述燃气进气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点火系统连接,所述燃气进气电磁阀与控制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空气注入系统包括送风风机和送风通道,所述送风风机与所述送风通道的进风口连接,所述送风通道的出风口与所述点火系统连接,所述送风风机与控制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点火系统设置在点燃装置的一端,点火系统包括电极打火器、防熄火热电偶和保护罩,所述电极打火器和防熄火热电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点燃装置通过限位气缸与排风装置连接。
优选的,所述炭燃烧炉由内而外包括炉筒、散热层和注水层,所述散热层均匀设置有散热孔,所述注水层设置有注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注水口上方。
优选的,所述注水口和出水口对应设置有注水电磁阀和出水电磁阀,所述注水电磁阀和出水电磁阀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排风装置包括排灰抽屉、排风通道和排风电机,所述排风通道与所述排灰抽屉和排风电机连接,所述排风电机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通过将点燃装置与所述点燃装置支撑杆顶部铰接,使得点燃装置能够翻转,在添加炭料时,点燃装置展开减少遮挡,在点炭时,点燃装置扣合,减小点燃装置与炭燃烧炉之间的间隙,提高点炭效率,设置控制器并将控制器与排风装置和炭燃烧炉连接方便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点炭炉结构透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点炭炉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点炭炉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点炭炉结构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点燃装置1;
排风装置2;
炭燃烧炉3;
点燃装置支撑杆4;
控制器5;
点火罩6;
燃气进气通道7;
燃气进气电磁阀8;
送风风机9;
送风通道10;
电极打火器11;
防熄火热电偶12;
限位气缸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义明,未经姜义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1166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