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快速排堵的高炉喷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108048.9 | 申请日: | 2016-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474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曾长钢;杨波;王远征;刘德安;江青芳;何益先;张秋林;罗清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7/00 | 分类号: | C21B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49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高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快速排堵的高炉喷煤装置。
背景技术
高炉炼铁技术是目前生产钢铁的主要方法,采用高炉炼铁技术生产的钢铁占世界钢铁总产量的95%以上。现代高炉冶炼需用焦炭,它在高炉中的作用是提供冶炼过程需要的热量;还原铁矿石需要的还原剂;以及维持高炉料柱(特别是软熔带及其以下部位)透气性的骨架。高炉喷吹煤粉是从高炉风口向炉内直接喷吹磨细了的无烟煤粉或烟煤粉或这两者的混合煤粉,以替代焦炭起提供热量和还原剂的作用,从而降低焦比,降低生铁成本,它是现代高炉冶炼的一项重大技术革命,高炉喷煤系统是高炉炼铁技术中的重要设备。
目前,在高炉炼铁的生产过程中,高炉喷煤系统一般是通过管道加气体的方式输送煤粉到高炉中,具体来讲其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煤粉仓、喷吹罐、分配器、喷煤支管和喷煤枪,煤粉从煤粉仓进入喷吹罐内被喷吹入分配器后经喷煤支管被喷煤枪经过高炉风口喷入高炉的炉缸内,喷煤支管上设有喷煤球阀,以控制煤粉的流量。但是由于喷煤枪与分配器之间的距离长,存在弯道,煤粉很容易在喷煤支管内形成堵塞,若堵塞不能及时疏通,易烧枪,影响均喷效果,不能满足喷煤量,短时间不能满足炉内所需热量。喷煤支管堵塞后,现有技术多采用空压反冲及顺冲,时间长、难度大,同时喷煤支管弯道堵塞后,采用空压反冲及顺冲很难疏通,只能通过开管疏通,开管一方面时间长、工作量大。另一方面也存在安全隐患,因管道内憋压,开管时因压力把煤粉喷出伤人眼睛及击伤人。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快速排堵的高炉喷煤装置,它能及时将喷煤支管内的堵塞部位排放,没有安全隐患,排堵时间短,提高均喷率,减少煤粉外排节约能源,提高生产效率。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采用一种可快速排堵的高炉喷煤装置,它包括依次连接的煤粉仓、喷吹罐、混合器和分配器,分配器上连接有数根末端连接有喷煤枪的喷煤支管,每根喷煤支管上设有喷煤球阀,喷煤支管数目与高炉风口数相同,在所述喷煤支管的弯管处安装有三通阀,三通阀的两个阀口连接喷煤支管,另一个阀口连接金属软管。
进一步的,在所述喷煤支管上每隔30~50cm处安装有一个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两个阀口连接喷煤支管,另一个阀口连接金属软管。
优选的是,所述喷煤支管为DN12不锈钢管,喷煤球阀为DN20耐磨不锈钢球阀,三通阀为气动三通阀,阀口尺寸为DN20。
进一步的,所述煤粉仓上设置有布袋收尘器,避免煤粉污染环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之处在于在煤粉支管上设置有数个三通阀,特别是在煤粉支管容易堵塞的弯管处和较长距离的地方安装有三通阀,当煤粉支管堵塞时,将三通阀的阀芯转至金属软管阀口,通过金属软管向喷煤支管内瞬间充入一定的清扫气体后拔掉金属软管,同时将喷吹罐内的喷吹气压改为吹扫气压,就可以快速的将堵塞的煤粉吹散,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及时的将喷煤支管内的堵塞部位排放,没有安全隐患,排堵时间短,能及时恢复喷枪喷煤,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煤粉的均喷率,同时减少了煤粉外排节约了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快速排堵的高炉喷煤装置,它包括依次连接的煤粉仓1、喷吹罐2、混合器3和分配器4,分配器4上连接有数根末端连接有喷煤枪6的喷煤支管5,每根喷煤支管5上设有喷煤球阀7,喷煤支管5数目与高炉风口数相同,在所述喷煤支管5的弯管处安装有三通阀8,三通阀8的两个阀口连接喷煤支管5,另一个阀口连接金属软管9。
进一步的,在所述喷煤支管5上每隔30~50cm处安装有一个三通阀8,所述三通阀8的两个阀口连接喷煤支管5,另一个阀口连接金属软管9。
优选的是,所述喷煤支管5为DN12不锈钢管,喷煤球阀7为DN20耐磨不锈钢球阀,三通阀8为气动三通阀,阀口尺寸为DN20。
进一步的,所述煤粉仓1上设置有布袋收尘器10,避免煤粉污染环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1080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