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送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102130.0 | 申请日: | 2016-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417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韩德军;王沛晨;吕文祥;王伟;胡青海;刘加飞;葛文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筑港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F23/00 | 分类号: | B21F23/00 |
代理公司: | 青岛申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3 | 代理人: | 蒋遥明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筋加工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送筋装置。
背景技术
运输至建筑现场的成品钢筋,往往不能直接用于建筑结构,需进行切割、弯曲、对焊等再加工。在操作钢筋切割机、弯曲机、对焊机时,传统操作方法为:一名工人操作机器,至少两名工人采用搬运方式送筋。机器操作工在操作机器时,另两名工人处于闲置状态。此种送筋方式不仅耗费人力,增加了工作时间;在搬运钢筋时,因多人操作协调性上的不确定,也产生了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可广泛应用且能有效节省人力的送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送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存放装置和输送装置,所述的存放装置上具有槽钢,输送装置包括一个圆筒状套筒和与存放装置固定的支撑结构,所述的套筒水平设置,且套筒两端分别与支撑结构和槽钢一端活动连接,还包括用于固定若干存放装置的连接结构,且通过连接结构使若干存放装置对应的槽钢相互平行,使若干输送装置对应的套筒相互平行,且若干套筒位于若干存放装置同一侧。
以钢筋弯曲为例,将本装置置于钢筋弯曲机前,本装置的输送装置与钢筋弯曲机相连,使用吊机将钢筋成捆或成批吊送、存放至槽钢上,弯曲机操作人员将单根钢筋从槽钢拨至套筒上,套筒充当输送钢筋的滚轮,将钢筋输送至弯曲机前,操作机器进行钢筋弯曲;因此能节省大量人力,而且可根据需要,选择存放装置和输送装置数量和规模。
在上述的一种送筋装置中,所述的存放装置还包括支撑槽钢的支脚,且连接结构为连接相邻存放装置对应支脚的钢筋一。
在上述的一种送筋装置中,所述支撑结构为钢筋二,且钢筋二一端与支脚固定,另一端弯折形成支撑筋,且套筒一端与支撑筋活动连接。
因此结构简单且强度更高。
在上述的一种送筋装置中,所述的槽钢倾斜设置,且槽钢与套筒连接的一端高度低于槽钢另一端高度,槽钢侧部设有若干插销,且若干插销沿槽钢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且能推动插销使插销伸出槽钢上侧,并将槽钢上侧分隔形成若干放置区。
因此可以将钢筋分批置于不同放置区上,之后下拉插销,使钢筋自动进入到套筒上进行输送。
在上述的一种送筋装置中,所述的相邻的两根槽钢之间距离为2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结构简单、材料易得,主要材料取材广泛,制作简单、可重复利用。
2、应用广泛,本装置应用面广泛,大部分钢筋再加工机器,如钢筋弯曲机、对焊机、切割机等均可应用。
3、有效节省人力,减小安全隐患,与之前人力搬送钢筋相比,本装置可有效节省人力,消除了人力搬送钢筋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送筋装置主视图。
图2是本送筋装置侧视图。
图中,
1、存放装置;11、槽钢;12、支脚;13、插销;
2、输送装置;21、套筒;22、支撑结构;23、钢筋二;
3、连接结构;31、钢筋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送筋装置,包括若干存放装置1和输送装置2,存放装置1上具有槽钢11,输送装置2包括一个圆筒状套筒21和与存放装置1固定的支撑结构22,套筒21水平设置,且套筒21两端分别与支撑结构22和槽钢11一端活动连接,还包括用于固定若干存放装置1的连接结构3,且通过连接结构3使若干存放装置1对应的槽钢11相互平行,使若干输送装置2对应的套筒21相互平行,且若干套筒21位于若干存放装置1同一侧。
进一步的,存放装置1还包括支撑槽钢11的支脚12,且连接结构3为连接相邻存放装置1对应支脚12的钢筋一31。支撑结构22为钢筋二23,且钢筋二23一端与支脚12固定,另一端弯折形成支撑筋,且套筒21一端与支撑筋活动连接。槽钢11倾斜设置,且槽钢11与套筒21连接的一端高度低于槽钢11另一端高度,槽钢11侧部设有若干插销13,且若干插销13沿槽钢11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且能推动插销13使插销13伸出槽钢11上侧,并将槽钢11上侧分隔形成若干放置区。相邻的两根槽钢11之间距离为2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筑港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建筑港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1021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铆接机多工位复合传动机构
- 下一篇:一种DIP芯片引脚整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