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筋混凝土管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96634.6 | 申请日: | 2016-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316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田玉福;余彬泉;田玉静;穆廷波;荆代芝;王彬;李岩;王如会;徐斌;李靖强;田崇峰;张树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万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9/153 | 分类号: | F16L9/153;F16L2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吴甘棠 |
地址: | 272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筋混凝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供电、供热等地下管道施工领域,具体而言,涉及 一种钢筋混凝土管。
背景技术
过去,在岩石中敷设管道由于没有可靠的掘进机,只能靠人工掘进,不仅 危险而且效率很低。为改变这种现状,人们研发了岩石挖掘机,目前,其对圆 形端面管的顶进技术已相当成熟。但是,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在岩石中敷设 非圆形截面的管道,而现有的岩石掘进机却不再适用。如何在岩石中敷设非圆 形截面管道,比如矩形管道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管,以解决人工掘进非圆形断 面的异形管道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筋混凝土管,其包括:
内腔和管身,管身的内壁形成所述内腔,内腔的横截面为非圆形截面,管 身外壁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所述管身有两个端口,分别为第一端口和第二端 口。所述内腔的横截面形状为四边形、多边形、椭圆形或拱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第一端口的外径小于管身的外径,所述第一端 口的内径等于管身的内径;第二端口的外径等于管身的外径,所述第二端口的 内径等于管身的内径。所述第一端口处有凹槽,且在靠近管身的位置处呈阶梯 型,在阶梯处有注浆孔。第二端口的外围是钢套环,且钢套环延伸出第二端口 的侧壁面,所述钢套环的外径与管身的外径相等,所述钢套环的内径与第一端 口的外径相等。所述钢套环延伸出第二端口的侧壁面的长度与第一端口的长度 相等。
第二端口侧壁面处装有木垫板,木垫板紧贴在第二端口的侧壁面上,且木 垫板的内径与第二端口的内径相等。管身上有吊装孔,吊装孔的深度小于吊装 孔所在管身处的厚度;和/或,管身上分布着注浆孔。
所述的钢筋混凝土管可以由两个以上管片拼接而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钢筋混凝土管,与现有技术相比,将钢筋混凝土 管管身外壁横截面的形状设计为圆形,从外观来看,该钢筋混凝土管形同现有 圆形截面管,能采用现有岩石挖掘机进行顶进。更重要的是,将内腔(即内管) 设计为非圆形截面的,比如:长方形截面,内管构成矩形管,满足敷设非圆形 截面管的要求。所以,通过该设计,巧妙利用了现有岩石挖掘机,又敷设了非 圆形管,进而有效地解决了人工掘进非圆形的异形管道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钢筋混凝土管的半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钢筋混凝土管端口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钢筋混凝土管的半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钢筋混凝土管联结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 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 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 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针对现阶段的人工掘进非圆形断面的异形管道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 一种钢筋混凝土管。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钢筋混凝土管包括:内腔和管身3,管身3的内壁形 成内腔(即内管),内腔的横截面为非圆形截面,管身3外壁横截面的形状为圆 形;管身3有两个端口,分别为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内腔的横截面形状为四 边形,四边形可以是梯形和非梯形,其中非梯形包括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 形等。
第一端口的外径小于管身3的外径,第一端口的内径等于管身3的内径; 第二端口的外径等于管身3的外径,第二端口的内径等于管身3的内径。可以 通过钢筋混凝土管的第一端口插入相邻钢筋混凝土管的第二端口内进行相邻管 的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万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山东万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966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