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力与通信一体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74826.7 | 申请日: | 2016-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359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崔栋才;胡志恒;王海时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13/00 | 分类号: | H02J1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辜强 |
地址: | 610225 四川省成都市双***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 通信 一体化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通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力与通信一体化系统。
背景技术
尽管现代电网的运行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不能完全避免大电网瓦解事故的 发生。随着电力系统容量和规模的增大,多重故障或连锁性故障所引起的大面积停电 事故风险也在不断增大。近几年世界上大电网事故时有发生,有时还造成灾难性的后 果。在能源越来越重要的时代,很有必要找到一种电力与通信一体化的系统,既能实 现节能减排,又能避免电网瓦解,造成大规模停电等一些重大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力与通信一体化 系统,解决现有电力系统通信不畅,易造成大电网瓦解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力与通信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电力系统、通信系统、控 制中心、防御系统和监测系统,所述电力系统与通信系统连接,所述控制中心分别与 电力系统和通信系统连接,所述防御系统分别与电力系统和通信系统连接,所述监测 系统电力系统和通信系统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通信系统包括用户终端、发电厂终端、传输线路、 变电站终端、服务器和云服务器,用户终端、发电厂终端和变电站终端分别通过传输 线路与服务器连接,服务器与云服务器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用户终端包括电源模块、数据线接口、触控显示屏、 按键模块、存储器和控制器,数据线接口、触控显示屏、按键模块和存储器分别与控 制器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电力系统由发电厂、变电所、输电线路和负荷中心 组成,发电厂设有发电厂终端,变电所设有变电所终端,负荷中心设有用户终端。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控制中心包括数据接收端、控制器和执行机构;数 据接收端分别接收通信系统、防御系统和监测系统的数据,并将数据发送到控制器; 控制器与执行机构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监测系统包括坏境监测传感器、天气监测传感器和 传输线路监测传感器,前述各传感器分别与控制中心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监控系统能实时发现电网结构薄弱环节,重新改造电力,避免电网瘫痪;
2、通过通信系统能确保电力系统紧急控制信息或某些确定的节点之间对延迟敏感 数据的传输;
3、用户可通过用户终端对当前电的情况有所了解,还能通过用户终端提出建议, 不仅帮助用户不乱用电,还能减少事故发生,减少用电量。
4、所有数据都将上传到云服务器中,进而可实现对大量数据分析,得出更准确 的电力传输情况、预测电力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电力与通信一体化电网的体系结构;
图2为用户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为了适应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需要,以及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的电力系统资源,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现电力与通信的一体化,让二者密不可分,加上控制系统,使得 电网高效、安全。本系统的特点就是在现有的电力系统下,实现电网的智能化、提高 输电灵活性、更加节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力与通信一体化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电力系统、 通信系统、控制中心、防御系统和监测系统。电力系统与通信系统连接,控制中心分 别与电力系统和通信系统连接,防御系统分别与电力系统和通信系统连接,监测系统 电力系统和通信系统连接。通信系统接收来自其他系统的数据,将数据发给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分析数据并做出相应指令,驱动防御系统完成。
通信系统包括用户终端、发电厂终端、传输线路、变电站终端、服务器和云服务 器,用户终端、发电厂终端和变电站终端分别通过传输线路与服务器连接,服务器与 云服务器连接。通信系统的远程通信方式具体也包括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其他形式 的有线、无线通信及其组成的Internet网络,实现通信的完全覆盖率和有效的传输。各 个区域的通信系统将所有数据上传到云服务器中,按地区对各地各种指标经行详细分 类存储,覆盖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器件的数据,更加准确的了解各地的实际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未经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748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电网混合储能系统
- 下一篇: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巡检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