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摆盘式水泵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69219.1 | 申请日: | 2016-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497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许俊峰;李哲;冯耀南;傅湘雨;张志香;尤国栋;王艳华;苏铁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F04C9/00 | 分类号: | F04C9/00;F04C11/00;F04C15/06 |
代理公司: | 太原高欣科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9 | 代理人: | 崔雪花 |
地址: | 030051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摆盘式 水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摆盘式水泵装置。
背景技术
当今世界,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资源的严重浪费。在能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减少能源消耗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一大探寻目标和难题。而水泵作为工业中心流体运送设备,其消耗的能量不断攀升。
水泵是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主要用来输送液体包括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也可输送液体、气体混合物以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其性能的技术参数有流量、吸程、扬程、轴功率、水功率、效率等。
现有水泵种类和形式很多,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可分为容积水泵、叶片泵等类型。叶片泵是利用回转叶片与水的相互作用来传递能量,有离心泵、轴流泵和混流泵等类型;容积泵是利用其工作室容积的变化来传递能量,又分为往复式和回转式。往复式如活塞泵,回转式如摆盘式水泵,将摆盘的摆动运动转化为摆盘周向布设的一组球形连杆的运动,再借助连杆在各自独立的泵腔内带动活塞运动来实现水泵的作用。
尽管现有水泵的种类繁多,从其发展趋势来看,结构紧凑、高效节能以及微振低噪等特点是水泵技术不断追求的改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就是在现有容积水泵结构的基础上,重新设计的一种具有结构紧凑特点的一种摆盘式水泵。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摆盘式水泵,由电动机和摆盘式泵体两部分组成,所述摆盘式泵体由上缸体1、下缸体2、前缸体3、后缸体4、上隔板5、下隔板6、摆盘7、摆盘密封环8、定位销9、Z形轴前段10、Z形轴中段11、Z形轴后段12、前端盖13、后端盖14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Z形轴中段11穿过摆盘7;所述Z形轴前段10、Z形轴中段11、Z形轴后段12共同组成Z形轴,Z形轴前段10穿过前端盖13,Z形轴后段12穿过后端盖14,Z形轴前段10和Z形轴后段12同轴;Z形轴前段10与电动机连接,由电动机驱动Z形轴转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摆盘的反复摆动,可以使进入工作腔的水源源不断的输出,实现了传统水泵的工作循环。同时由于本发明的摆盘两侧都可以实现容积压缩,实现水泵的功能,因而可以大大提高水泵的工作效率同时具有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噪音小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摆盘式水泵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为摆盘式水泵结构竖直方向剖面图。
图3为摆盘式水泵结构水平方向剖面图。
图4为摆盘结构示意图。
图5为摆盘式水泵上缸体1结构图。
图6为摆盘式水泵下缸体2结构图。
图7为摆盘式水泵的上隔板5结构示意图。
图8为摆盘式水泵的下隔板6结构示意图。
图9为摆盘式水泵进水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摆盘式水泵结构分解图。
1上缸体、2下缸体、3前缸体、4后缸体、5上隔板、6下隔板、7摆盘、8摆盘密封环、9定位销、10Z型轴前段、11Z型轴中段、12Z型轴后段、13前端盖、14后端盖、15上进水口、16下进水口、17下前出水口、18下后出水口、19上后出水口、20上前出水口。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摆盘式水泵,由电动机和摆盘式泵体两部分组成,所述摆盘式泵体由上缸体1、下缸体2、前缸体3、后缸体4、上隔板5、下隔板6、摆盘7、摆盘密封环8、定位销9、Z形轴前段10、Z形轴中段11、Z形轴后段12、前端盖13、后端盖14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Z形轴中段11穿过摆盘7;所述Z形轴前段10、Z形轴中段11、Z形轴后段12共同组成Z形轴,Z形轴前段10穿过前端盖13,Z形轴后段12穿过后端盖14,Z形轴前段10和Z形轴后段12同轴;Z形轴前段10与电动机连接,由电动机驱动Z形轴转动。
摆盘式水泵的动力由电动机提供,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借助于摆盘在缸内的摆动使缸内容积反复变化,以吸入和排出流体。
摆盘机构包括摆盘、Z型轴和定位销9。
水泵上缸体1上设有上进水口15,水泵下缸体2上设有下进水口16。
上缸体1、下缸体2、前缸体3、后缸体4围成一个截球状空间的总工作腔,上隔板5、下隔板6、摆盘7将总工作腔分成四个随摆盘摆动运动而变化的上前工作腔a、上后工作腔b、下后工作腔c、下前工作腔d。
位于上隔板5、下隔板6同侧的上前工作腔a、上后工作腔b共用上进水口15;下后工作腔c、下前工作腔d共用下进水口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未经中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692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汽车空调系统
- 下一篇:莱赛尔绿色纤维纺丝计量泵润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