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数据中心余热回收的供能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66914.2 | 申请日: | 2016-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998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岳玉亮;袁东立;齐月松;郭庆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4F12/00 | 分类号: | F24F12/00;F25B2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王菊珍 |
地址: | 1000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中心 余热 回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能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中心余热回收的供能系统。
背景技术
根据调查,许多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 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余热回收技术目前已经在工业领域得到认可并广泛的推广应 用,很多热电厂、化工厂、冶炼等行业已经对原有的以及在建的项目通过改造来完成对能 源的二次利用,这一节能减排的举措,不仅响应国家的绿色环保的号召,同时还为企业节 约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能源的回收与利用也为企业带来了额外的利润。
众所周知,数据中心的耗电量相当惊人,根据美国一项调查显示,2010年全球数据中 心电力消耗为2355亿度,约占全球电力消耗的1.3%。而在美国,这一比例更高,美国环境 保护署的报告显示,2011年数据中心能源消耗占到了美国电网总量的2%,并且还将呈现每 五年翻一番态势。
中国的数据中心能耗也高速增长,显著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据统计,2012我国数据 中心能耗高达664.5亿度,占当年全国工业用电量的1.8%。根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数据 中心能耗预计高达1000亿度,相当于整个三峡水电站一年的发电量。
数据中心能耗主要来源于IT设备、空调系统、照明系统、供配电系统等。其中空调系 统所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总功耗的40%左右。空调系统已成为数据中心最大的能耗来 源之一,常常被认为是当前数据中心提高能源效率的重点环节。
现在很多企业提出了智能微模块数据机房,提高了对空调的利用率,但是对于IDC机 房产生的大量的热能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白白的浪费掉了,甚至为了消耗掉这些热能, 我们还要付出更多的能源,同时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影响环境。
目前我国北方许多地方还是采用烧煤、天然气的方式供暖,一到冬天一个个的烟囱不 停地冒着烟,非常污染环境。而数据中心是24小时工作的,24小时都在源源不断的产生热 量,如果有条件的地区,收集数据中心的余热进行供暖,不仅数据中心可以节省能耗,城 市也可减少煤、天然气的燃烧量,对环境治理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据中心余热回收的供能系统,可以利用热回收设备为 数据中心制冷降温的同时为数据中心周边建筑用户提供生活热水、采暖用热,节约了传统 数据中心制冷及周边建筑采暖制冷系统运行的能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数据中心余热回收的供能系统,包括数据中心余热回收制冷系统,还包括余热回 收热水系统、辅助热源系统、蓄能系统、常规制冷系统、冷热输配系统,其中,
所述数据中心余热回收制冷系统的制冷端与数据中心制冷末端相连提供冷量;
数据中心余热回收制冷系统的热回收端与蓄能系统相连提供热量;
余热回收热水系统的制冷端与数据中心制冷末端相连提供冷量;余热回收热水系统的 热回收端与热水系统相连提供生活热水热量;
辅助热源系统与蓄能系统并联或者串联连接,通过冷热输配系统向周边采暖制冷末端 提供热量;
常规制冷系统的制冷端与蓄能系统相连提供冷量,通过冷热输配系统向周边采暖制冷 末端提供冷量。
数据中心余热回收制冷系统、余热回收热水系统在向数据中心制冷末端提供冷量的同 时向周边采暖制冷末端、周边建筑生活热水提供热量;蓄能系统用于数据中心制冷末端的 排热与周边采暖制冷末端、周边建筑生活热水需要热量之间的热量平衡;辅助热源系统用 于当数据中心制冷末端的排热不能够满足周边采暖制冷末端、周边建筑生活热水用热需求 时作为备份补充热源;蓄能系统、常规制冷系统结合起来用于夏季向周边采暖制冷末端提 供冷量。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中心余热回收制冷系统包括数据中心冷却塔、数据中心冷却泵、 全热回收机组、自然供冷换热器,数据中心制冷循环泵、数据中心二级泵,其中,
全热回收机组的蒸发器与自然供冷换热器串连或并联连接,通过数据中心制冷循环泵 及数据中心二级泵向数据中心制冷末端提供冷量;
全热回收机组的冷凝器与自然供冷换热器、数据中心冷却泵、数据中心冷却塔依次相 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669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调装置及其空调水箱结构
- 下一篇:室内空气净化温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