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防啮的中心管式通信光缆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61623.4 | 申请日: | 2016-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534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龚建良;郑昕;张丽芳;凌川;吴杰;秦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长飞中利光纤光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4 | 分类号: | G02B6/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542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防啮 中心 通信 光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防啮的中心管式通信光缆。。
背景技术
室外型通信光缆一般可以分为层绞式、中心束管式和骨架式。根据YD/T769-2010中的规定,中心束管式光缆由位于中央的松套管、位于松套管外的加强件及位于加强件外的护套层构成,松套管中具有多根光导纤维。
这种光缆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之一为多根光导纤维位于管内的同一空间中,使用中剥开松套管后,全部光导纤维会受到影响;之二是不便于放置信号线、电力传输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揭示一种可防啮的中心管式通信光缆,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可防啮的中心管式通信光缆,它具有一根松套管、包覆在松套管外的多根加强件3、位于加强件3之外的保护层4、挤塑包覆在保护层4外的护套层5,其特征在于所述松套管由圆环状的外壁体1、第一内壁体11、第二内壁体12、第三内壁体13、第四内壁体14构成;第一内壁体的两端都与外壁体的内边缘相连接,第一内壁体与外壁体之间形成第一容纤腔,第一容纤腔中具有三根光导纤维;第二内壁体的两端都与外壁体的内边缘相连接,第二内壁体与外壁体之间形成第二容纤腔,第二容纤腔中具有六根光导纤维2;第三内壁体的两端都与外壁体的内边缘相连接,第三内壁体与外壁体之间形成第三容纤腔,第三容纤腔中具有十一根光导纤维;第四内壁体的两端都与外壁体的内边缘相连接,第四内壁体与外壁体之间形成第四容纤腔,第四容纤腔中具有二根光导纤维;第一内壁体、第二内壁体、第三内壁体、第四内壁体及外壁体五者围接形成位于中央的中空通道15。
一种可防啮的中心管式通信光缆,它具有一根松套管、包覆在松套管外的多根加强件3、位于加强件3之外的保护层4、挤塑包覆在保护层4外的护套层5,其特征在于所述松套管由圆环状的外壁体1、第一内壁体11、第二内壁体12、第三内壁体13、第四内壁体14构成;第一内壁体的两端都与外壁体的内边缘相连接,第一内壁体与外壁体之间形成第一容纤腔,第一容纤腔中具有三根光导纤维;第二内壁体的两端都与外壁体的内边缘相连接,第二内壁体与外壁体之间形成第二容纤腔,第二容纤腔中具有六根光导纤维2;第三内壁体的两端都与外壁体的内边缘相连接,第三内壁体与外壁体之间形成第三容纤腔,第三容纤腔中具有十一根光导纤维;第四内壁体的两端都与外壁体的内边缘相连接,第四内壁体与外壁体之间形成第四容纤腔,第四容纤腔中具有二根光导纤维;第一内壁体、第二内壁体、第三内壁体、第四内壁体及外壁体五者围接形成位于松套管中央的中空通道15;所述外壁体的外壁上具有四个开剥槽6,沿开剥槽向松套管的中心方向切割,可切通到对应的容纤腔。
一种可防啮的中心管式通信光缆,它具有一根松套管、包覆在松套管外的多根加强件3、位于加强件3之外的保护层4、挤塑包覆在保护层4外的护套层5,其特征在于所述松套管由圆环状的外壁体1、第一内壁体11、第二内壁体12、第三内壁体13、第四内壁体14构成;第一内壁体的两端都与外壁体的内边缘相连接,第一内壁体与外壁体之间形成第一容纤腔,第一容纤腔中具有四根光导纤维;第二内壁体的两端都与外壁体的内边缘相连接,第二内壁体与外壁体之间形成第二容纤腔,第二容纤腔中具有二根光导纤维2;第三内壁体的两端都与外壁体的内边缘相连接,第三内壁体与外壁体之间形成第三容纤腔,第三容纤腔中具有二根光导纤维;第四内壁体的两端都与外壁体的内边缘相连接,第四内壁体与外壁体之间形成第四容纤腔,第四容纤腔中具有二根光导纤维;第一内壁体、第二内壁体、第三内壁体、第四内壁体及外壁体五者围接形成位于松套管中央的中空通道15;所述外壁体的外壁上具有四个开剥槽6,沿开剥槽向松套管的中心方向切割,可切通到对应的容纤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长飞中利光纤光缆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长飞中利光纤光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6162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