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燃料发动机的进气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57312.0 | 申请日: | 2016-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308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力军;赵培秀;王雷;沈建华;刘清明;吴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69/04 | 分类号: | F02B69/04;F02M21/02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天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19 | 代理人: | 张文忠 |
地址: | 31503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料 发动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燃料发动机的进气结构。
背景技术
内燃机作为主要的原动机,在人类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随着能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凸显,各国积极开展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在船舶柴油机领域,开展双燃料、纯气体发动机技术研究与应用,可有效提升经济性,同时降低NOx、颗粒等有害物质的排放。
柴油发动机由于功率覆盖广、热效率高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纯柴油发动机燃料燃烧的尾气有害物质大量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之一,其燃烧产物尾气排放中的有害物质较少,必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在保证原有燃料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增加一套天然气供给系统,由此增加一定的体积。当前各内燃机企业多采用增压前预混或缸内直喷混合两种方式。采用增压前预混的方式,将使进气管充满可燃混合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也会在扫气时造成混合气浪费;而采用缸内直喷混合的方式,全为国外的控制系统和喷射阀,成本高,并且喷射阀寿命较短,天然气替代率不高。因此,需要开发一套结构紧凑、安全可靠以及能够实现高替代率的双燃料发动机进气管系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结构简单、紧凑,安全可靠,能源利用率高的一种双燃料发动机的进气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燃料发动机的进气结构,包括有空气进气管和燃料进气总管,燃料进气总管通过燃料进气支管与阀件箱相连接,燃料进气总管包括外进气总管和内进气总管,燃料进气支管包括外进气支管和内进气支管,外进气支管的一端与所述外进气总管相连接,其另一端与阀件箱的盖板相连接,内进气支管的一端与所述内进气总管相连接,其另一端与伸入阀件箱内的燃气进气接管相连接;阀件箱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内进气支管相连通的燃气喷射阀,燃气喷射阀上设置有喷嘴,喷嘴伸入所述空气进气管内。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外进气支管为波纹管。
上述的外进气支管的一端通过连接法兰与所述外进气总管相连接;外进气支管与外进气总管之间设置有法兰垫片;同样的,外进气支管的另一端通过连接法兰与阀件箱的盖板相连接,外进气支管与盖板之间也设置有法兰垫片。
上述的内进气支管的一端通过连接螺母与所述内进气总管相连接;内进气支管与外进气总管之间设置有密封垫圈;内进气支管的另一端通过连接螺母与所述燃气进气接管相连接,内进气支管与燃气进气接管之间也设置有密封垫圈。
上述的喷嘴的侧壁上纵向设置有一排喷孔,喷孔正对所述空气进气管的出气口。
上述的燃气喷射阀的数目为两个,每个燃气喷射阀上连接有两个喷嘴,两个喷嘴之间设置有分隔板。
上述的燃料进气总管与所述空气进气管的外壁之间设置有支架,支架呈三角形结构。
上述的燃料进气总管的上部设置有上压板,燃料进气总管的下部设置有下压板,螺柱贯穿所述上压板和下压板,并固定于所述支架上。
上述的阀件箱紧贴所述空气进气管的侧壁设置,并设置于所述空气进气管的进口法兰的一侧,阀件箱底部设置有阀件箱底密封圈。
上述的燃气喷射阀安装于燃气喷射阀固定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双燃料发动机的进气结构,对现有的柴油发动机的进气结构进行改造,在阀件箱内设置燃气喷射阀,从而实现天然气燃料的叠加,实现天然气燃料和柴油燃料的双燃料供给而构成双燃料发动机;通过设置双层结构的燃料进气支管和双层结构的燃料进气总管,保证了燃气供给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且对原发动机的空气进气管改造小。
另外,阀件箱紧贴空气进气管的侧壁设置,并设置于空气进气管的进口法兰的一侧,结构紧凑;而喷嘴侧壁上纵向设置的一排喷孔正对出气口,有利于燃烧效率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图2中A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空气进气管出气口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573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陶瓷磨刀棒
- 下一篇:瓦斯抽采钻孔孔口扩孔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