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防眼镜起雾口罩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44843.6 | 申请日: | 2016-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850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赵新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新德 |
主分类号: | A41D13/11 | 分类号: | A41D13/1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30 黑龙江省哈尔***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眼镜 口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口罩,尤其涉及能使口罩在人的鼻子上以及鼻子两侧的面部区域形成有效紧密配 合的口罩,属于个人生活日用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口罩戴于人的面部通常有三个目的,一是防止有害外来异物进入呼吸道,二是防止口罩使用者呼出的 病菌或其它污染物侵袭他人,三是保护面部及呼吸道免受冷空气的袭击。为实现上述前两个目的,口罩必 须与使用者的面部保持紧密配合。此外,当带有眼镜的口罩使用者在冷空气中使用时,为防止呼出的水汽 从鼻子两侧向上逸出而在其眼镜上雾化影响视线,口罩上部必须与使用者的面部保持紧密配合。现有的口 罩能在面颊和下巴处与人的面部轮廓紧密配合。但是,在鼻子的区域,轮廓变化起伏较大,这就难以使口 罩在使用者面部的这部分上紧密配合。在鼻子和面颊的连接区域与口罩之间常常存在一个缝隙,使得吸进 和呼出的气体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经过口罩本体过滤,从而难于达到以上所述前两个目的,也使所述第三个 目的给戴眼镜者带来不便。
为了让口罩在使用者的鼻子上形成紧密配合,有人发明了现在使用最为普遍的带鼻梁条的口罩,如 CN200320110425医用平面防护口罩,这种口罩本体上方内置一可弯曲的外包塑料的金属丝作为口罩鼻梁 条,鼻梁条可按人的鼻形按压变形,鼻梁条在手指的压力下就可以顺着鼻子的生理曲线变形而使鼻梁条部 位的口罩贴附于鼻子区域的皮肤上,形成紧密配合。但是,这种紧密配合是短暂的,一般佩戴一会儿, 口罩内置的鼻梁条就会在耳挂的拉力下变形,使本来已经贴着鼻子两侧的鼻梁条变得向两边开张而脱离鼻 子两侧的面部部分,使口罩在鼻子两侧留有缝隙,鼻子两侧就会产生漏气现象。这种情况降低了佩戴口罩 用来防止有害外来异物进入呼吸道及防止口罩使用者呼出的病菌或其它污染物侵袭他人的作用。尤其,在 寒冷的冬天,因为其紧密配合程度不够,呼出的水汽会从鼻子两侧向上逸出而在其眼镜上雾化影响视线。
发明内容
现有的普遍使用的带鼻梁条的口罩紧密配合效果持续短暂,一般佩戴一会儿,口罩内置的鼻梁条就会 在耳挂的拉力下变形,使本来已经贴着鼻子两侧的鼻梁条变得向两边开张而脱离鼻子两侧的面部部分,使 口罩在鼻子两侧留有缝隙,鼻子两侧就会产生漏气现象。戴眼镜的人群佩戴口罩时,呼出的水汽就会从鼻 子两侧向上逸出而在其眼镜上雾化影响视线。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了新型防眼镜起雾口罩, 这种口罩是在带有鼻梁条口罩的基础上改进的,主要是改变耳挂在口罩上的着力点,保证佩戴口罩时已经 按压变形好的鼻梁条不会轻易开张而松弛。从而能使口罩在人的鼻子上以及鼻子两侧的面部区域形成有效 紧密配合,从更好地发挥口罩的作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新型防眼镜起雾口罩,如图1与图2所示,它是由口罩体1、鼻梁条2、左耳挂4、右耳挂3、左耳挂 引导孔6、右耳挂引导孔5组成的,其特征在于左耳挂4与右耳挂3分别穿过口罩体1的左耳挂引导孔6 与右耳挂引导孔5,然后把左耳挂上部固定端点8与右耳挂上部固定端点7固定在靠近口罩体1的对称轴 的位置,左耳挂上部固定端点8与右耳挂上部固定端点7之间的距离较近,最短距离可以为0cm,最长距 离需要满足在佩戴口罩时,左耳挂上部固定端点8与右耳挂上部固定端点7要位于鼻子的上部(如图2所 示),而且左耳挂上部固定端点8与右耳挂上部固定端点7始终要靠近鼻梁条2;鼻梁条2要牢固固定在口 罩体1上,鼻梁条要有一定的硬度,不能太容易变形,鼻梁条的长度要足够长,其长度要满足在按压变形 后能密封鼻子两侧容易漏气的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突出优点是它改变了耳挂在口罩上的着力点,能使口罩内置的鼻梁条不易受到耳挂的拉 力而变形,防止佩戴口罩时已经按压变形好的鼻梁条在拉力的作用下开张而松弛,从而能使口罩在人的鼻 子上以及鼻子两侧的面部区域形成有效紧密配合,能有效防止口罩使用者呼出的水汽从鼻子两侧向上逸出 而在其眼镜上雾化影响视线。另外该实用新型生产简单,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新型防眼镜起雾口罩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新型防眼镜起雾口罩佩戴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右耳挂引导孔5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新德,未经赵新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448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交流充电接口电路模拟器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纳米竹炭磁疗护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