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流镀镀筒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41312.1 | 申请日: | 2016-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685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叶树成;张磊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成吉斯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D17/20 | 分类号: | C25D1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武清区京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流镀镀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镀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流镀镀筒。
背景技术
流镀与小零件挂镀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使用了镀筒,镀筒是承载着小零件在不停地翻滚的过程中受镀的一个盛料装置。典型的镀筒呈六棱柱状,水平卧式放置。镀筒壁板的一面开口,电镀时一定数量的小零件从开口处装进镀筒内,然后盖上镀筒门将开口封闭。镀筒壁板上布满了许多小孔,电镀时零件与阳极间电流的导通、筒内外溶液的更新及废气的排出等都需要通过这些小孔。传统的镀筒内的阴极导电装置通过铜线或棒从镀筒两侧的中心轴孔内穿出,然后分别固定在镀筒左右墙板的导电搁脚上,零件在镀筒内靠自身的重力作用与阴极导电装置自然连接,小零件的流镀就是在这样的装置内进行的,但是在电镀的实际工作时,由于滚筒在转动的过程中,铜线或棒的导电性不稳定,结果导致镀件质量出现偏差,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使镀筒导电性稳定,从而提高镀件质量的新型流镀镀筒,包括镀筒主体,所述镀筒主体两侧设有传动齿圈A和传动齿圈B,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阴极外铜圈、阴极内铜圈、铜片,所述阴极外铜圈固接于镀筒主体外圈中部,所述阴极外铜圈通过连接孔与连接块相连,所述连接块上设有紧固螺钉,所述阴极外铜圈两侧设有护盖,所述护盖内部设有方形槽,所述阴极内铜圈设于镀筒主体内圈两侧,所述铜片通过螺钉固接于所述阴极内铜圈,所述阴极内铜圈内设有固定孔。
所述镀筒主体横截面为圆形结构,所述镀筒主体内设有镀液通孔。
所述传动齿圈A和传动齿圈B对称布置于所述阴极外铜圈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铜片代替铜线或棒,连接紧固,导电稳定,从而保障了镀件质量的稳定一致,提高了镀件的品质;
2、本实用新型镀筒主体为圆形结构,回转效率高,连接紧凑,不仅外形美观,而且也提高了电镀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前视图;
图3是图2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图中:1-传动齿圈A,2-紧固螺钉,3-连接块,4、6-护盖,5-方形槽,7-镀筒主体,8-连接孔,9-阴极外铜圈,10-传动齿圈B,11-镀液通孔,12-镀筒主体内圈,13-镀筒主体外圈,14、21-固定孔,15、19、22-螺钉,16、20、23-铜片,17、18-阴极内铜圈。
实施例:
本实施例包括镀筒主体7,镀筒主体7两侧设有传动齿圈A1和传动齿圈B10,还包括阴极外铜圈9、阴极内铜圈17、18、铜片16、20、23,阴极外铜圈9固接于镀筒主体外圈13中部,阴极外铜圈9通过连接孔8与连接块3相连,连接块3上设有紧固螺钉2,阴极外铜圈9两侧设有护盖4、6,护盖4、6内部设有方形槽5,阴极内铜圈17、18设于镀筒主体内圈12两侧,铜片16、20、23通过螺钉15、19、22固接于阴极内铜圈17、18,阴极内铜圈17、18内设有固定孔14、21,镀筒主体7横截面为圆形结构,镀筒主体7内设有镀液通孔11,传动齿圈A1和传动齿圈B10对称布置于阴极外铜圈9两侧。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成吉斯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成吉斯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413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标本分析仪及其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体式多排多齿钛合金挂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