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倾覆水力升船机用自反馈稳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40279.0 | 申请日: | 2016-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481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马洪琪;袁湘华;向泽江;艾永平;钏毅民;南冠群;邹锐;陈兆新;胡晓林;张洪涛;肖海斌;黄群;周科衡;李正凡;何庆周;张宗亮;李自冲;马仁超;曹以南;廖照邦;余俊阳;胡亚安;李中华;李云;宣国祥;王新;严秀俊;薛淑;郭超;黄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C5/00 | 分类号: | E02C5/00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徐玲菊;蒋文睿 |
地址: | 650214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倾覆 水力 升船机用 反馈 稳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轮装置,具体来说是一种抗倾覆水力升船机用自反馈稳定装置,属于通航建筑领域。
背景技术
水力式升船机是一种新型升船机,其在船闸室两侧塔柱结构内设置多个可充、泄水的竖井,每个竖井中设置浮筒,多个浮筒通过对应的钢绳、卷筒、滑轮与承船厢多个部位相连(即在承船厢上形成多个吊点),向竖井充水时浮筒上升、承船厢下降,反之承船厢上升,从而完成水力驱动式升船或降船。除了向竖井内充、放水外,还需要通过机械同步系统、导轮装置才能完成升船机的运行。机械同步系统包括与船闸室中的承船厢两侧的多个部位相连的多根钢绳,多根钢绳的另一端分别绕过对应的设置在顶部的卷筒以及设置在竖井中浮筒上的滑轮固定在竖井的顶部,多个卷筒之间通过同步轴及联轴器相连。导轮装置包括对称设置在船闸室侧壁上的导轨,对称设置在承船厢两侧对应上、下部的,与船闸室侧壁上的导轨相配接的多个导轮。现有的导轮装置除导轮能滚动外,其余均为固定式结构,难以完成承船厢运行过程的自反馈稳定作用,影响升船机的平稳运行和通航效率。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水力式升船机倾覆问题的深入研究,结合水力式升船机基本原理及结构,尤其是针对现有水力式升船机承船厢存在的导轮装置不具备自反馈稳定功能而影响承船厢平稳运行的问题,提出一种抗倾覆水力升船机用自反馈稳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完成:一种抗倾覆水力升船机用自反馈稳定装置,包括对称设置在船闸室侧壁上的导轨,对称设置在承船厢两侧对应上、下部的,与船闸室侧壁上的导轨相配接的多个导轮,每一个导轮均通过支撑机构固定在承船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与承船厢相连的底座,铰接在底座上的支架,固定在支架与底座之间的柔性件,设置在柔性件外侧的限位挡件,设置在支架上并沿导轨滚动的导轮。
所述支撑机构的支架为两块相对设置的三角板,该三角板的直角处通过铰轴固定在底座内侧的凸块上,水平外端与底座之间设置柔性件,直角上端通过轮轴将导轮固定在两块三角板之间,以便导轮沿导轨滚动的过程中,遇到不平整的导轨时,通过柔性件使支架绕铰轴摆动而缓解导轨不平整带来的颠簸,同时通过导轨与导轮的配接,自动提供抗倾覆扭矩,以对承船厢进行主动纠偏,防止承船厢倾斜。
所述导轨沿船闸室两侧内壁分别设置两根,共四根,每一根导轨的左右两侧壁与承船厢上部的两个支撑机构、下部的两个支撑机构,共四个支撑机构相配接,当承船厢受到不平衡荷载而导致承船厢出现倾斜后,通过导轨与导轮的配接,自动提供抗倾覆扭矩,以对承船厢进行主动纠偏,防止承船厢倾斜,并对产生的倾斜进行限位,防止承船厢倾斜量继续增大,使水力式升船机稳定安全可靠运行。
所述导轨的左右两侧壁上对应地设置水平板或直角板,该水平板或直角板的侧板与承船厢上部的两个支撑机构、下部的两个支撑机构,共四个支撑机构相配接,以提高导轨的平整度。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采用上述方案,可在机械同步系统消除间隙充分发挥抗倾覆能力前,通过自反馈稳定装置为承船厢提供抗初始倾覆力矩,对承船厢起到主动纠偏作用,当承船厢受到不平衡荷载、承船厢出现倾斜后,发挥承船厢倾斜限位作用,防止承船厢倾斜量继续增大,使水力式升船机稳定、安全、可靠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升船机侧视结构图;
图2为图1的A-A断面图;
图3为图1中稳定均衡水力驱动系统结构图;
图4为图3的B部放大图;
图5为自反馈稳定装置结构图;
图6为图5的俯视图;
图7为图5的C部放大图;
图8为图6的D部放大图。
图中:
1为船闸室,11为承船厢,12为船舶,14为船闸室侧壁的导轨;
2为主动抗倾覆机械同步系统,21为钢绳,22为滑轮,24为卷筒;
3为稳定均衡水力驱动系统,31为竖井,311为浮筒,32为输水主管,321为分支水管下端的直管,322为分支水管的分叉管,323为分支水管的转角管,324为分支水管上端的直管,325为消能工,326为水位平衡廊道,33为输水阀,34为环向强迫通气机构,35为稳压减振箱,36为第一阻力均衡件,37为第二阻力均衡件;
4为自反馈稳定系统,41为底座,42为限位挡件,43为柔性件,44为支架,45为导轮,46为金属水平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402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