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载镜头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32553.X | 申请日: | 2016-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016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王书磁;赵龙;代胜利;王学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2 | 分类号: | G02B7/02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1 | 代理人: | 胡犇 |
地址: | 5284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镜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镜头。
【背景技术】
目前车载镜头的防水结构主要是前透镜组与后透镜组之间设置 密封圈,并且镜头帽与前透镜组之间灌注防水胶,从而达到双层防水 效果,满足防水等级。但是对于体积较小的广角而且防水等级要求高 的车载镜头,上述的防水结构就很难达到要求,由于体积较小,在镜 头帽与前透镜组之间将很难灌注防水胶,工艺上存在困难,无法保证 灌注的胶水会溢出到前透镜组、镜头帽与镜筒三者相接触的地方,从 而使镜头帽安装不良,防水效果较差,镜头外观较差。
因此,实用新型即正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研究提出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 装配容易,防水效果好的车载镜头。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1,所述的镜筒1内设有 后透镜组2,所述的后透镜组2靠近物侧一侧设有前透镜组3,所述 的前透镜组3与镜筒1之间设有用于防水的第一密封圈4,所述的镜 筒1上还设有与其旋接配合而使前透镜组3挤压第一密封圈4进而使 前透镜组3与镜筒1紧密连接的镜头帽5,所述的镜头帽5上设有供 前透镜组3外露的通孔6,所述的镜头帽5与镜筒1之间还设有在二 者旋接配合时受到挤压而用于防水的第二密封圈7。
如上所述的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透镜组3由一枚透 镜组成。
如上所述的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镜筒1上设有环槽8, 所述的第一密封圈4设在环槽8内并与前透镜组3的端面紧密接触。
如上所述的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密封圈7设在镜 筒1端部与镜头帽5的底面5a之间,并与前透镜组3的侧壁3a相触 接。
如上所述的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镜筒1的端部设有向 下部凹进的凹台10,所述的前透镜组3的侧壁3a与凹台10配合而 形成环形槽11,所述的第二密封圈7设在环形槽11内。
如上所述的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镜筒1的下部内壁上 设有向中心凸出的凸台9,所述的后透镜组2从镜筒1的上部装入并 顶压在凸台9上。
如上所述的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透镜组2包括从物 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21、第一隔圈22、第二透镜23、第二 隔圈24、第三透镜25和第四透镜26,所述的第三透镜25与第四透 镜26胶合在一起,并且所述的第四透镜26顶在凸台9上。
如上所述的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透镜组3包括伸入 通孔6内的伸出部3b和外凸于伸出部3b外壁而与伸出部3b形成台 阶的台阶部3c,所述的镜头帽5与镜筒1旋接时所述的镜头帽5的 底面5a与台阶部3c接触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前透镜组与镜筒之间设有用于防水的第一密 封圈,镜筒上还设有与其旋接配合而使前透镜组挤压第一密封圈进而 使前透镜组与镜筒紧密连接的镜头帽,镜头帽上设有供前透镜组外露 的通孔,镜头帽与镜筒之间还设有在二者旋接配合时受到挤压而用于 防水的第二密封圈。因此,第二密封圈组装到镜头帽与镜筒之间,与 第一密封圈配合而起到双层防水的效果,并且也不会对外观有影响, 镜头帽与镜筒的旋接也不会受到干涉。弥补了现在体积小且防水等级 要求较高的广角车载镜头无法达到的双层防水性能,第一密封圈和第 二密封圈的配合达到的双重防水提高了镜头的防水等级,而且保证镜 头在自然环境下长时间使用的耐久性,提高镜头寿命及品质质量。适 用于所有的防水等级要求较高、体积比较小的广角车载镜头。
2、本实用新型的前透镜组由一枚透镜组成,第二密封圈设在 镜筒端部与镜头帽的底面之间,并与前透镜组的侧壁相触接。因此, 第二密封圈与镜头帽、镜筒、前透镜组三者直接接触,密封效果更好, 防水效果好。
3、本实用新型的镜筒的端部设有向下部凹进的凹台,前透镜 组的侧壁与凹台配合而形成环形槽,第二密封圈设在环形槽内。在车 载镜头装配时,放入前透镜组后而前透镜组的侧壁与凹台形成了环形 槽,方便后续将第二密封圈直接放入环形槽内,使第二密封圈的装配 定位更容易,生产装配更快捷,也保证第二密封圈不会移位,确保密 封效果优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3255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