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化控制的废液中和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17067.0 | 申请日: | 2016-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131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黄建国;王伟;胡灯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钛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66 | 分类号: | C02F1/66 |
代理公司: | 杭州新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4 | 代理人: | 余冬 |
地址: | 3151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化 控制 废液 中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生产中的废液中和处理装置,特别是一种自动化控制的废液中和槽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化生产中,其产生的酸性或碱性的废液通常需要经过中和处理至pH值达标后才能排放,通常的废水中和处理过程都在中和槽中完成的。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废水中和处理都处于人工控制加料、检测和排放的状态,在人工控制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实时监测设备,难以把握废液和中和液的添加量,很溶液造成添加过量而溢出,造成环境的污染;在人工控制添加的过程中,由于中和槽中溶液的混合不充分,局部溶液的pH变化不均匀,难以精确控制废液和中和液的添加,使得其排放的溶液难以满足排放标准;另外,人工控制的中和槽由于存在检测和操作的滞后性,难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因此,目前企业的废水中和处理,存在溶液会溢出,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化控制的废液中和槽装置,它具有溶液不会溢出,生产效率较高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自动化控制的废液中和槽装置,包括中和槽,中和槽上设有废液进口和中和液进口,废液进口处连接有第一进口管路,第一进口管路上由流入方向依次设有废液控制阀和废液流量计,废液控制阀和废液流量计经电缆连接有PLC模块;中和液进口处连接有第二进口管路,第二进口管路上由流入方向依次设有中和液控制阀和中和液流量计,中和液控制阀和中和液流量计经电缆与PLC模块连接;中和槽的底部设有排液口,排液口处连接有排液管路,排液管路上设有排液控制阀,排液控制阀经电缆与PLC模块连接;中和槽的底部经管路连接有液位计,液位计经电缆与PLC模块连接。
上述的自动化控制的废液中和槽装置中,所述中和槽的内部设有搅拌装置。
前述的自动化控制的废液中和槽装置中,所述PLC模块上经电缆连接有报警装置。
前述的自动化控制的废液中和槽装置中,所述报警装置为风鸣器或扬声器。
前述的自动化控制的废液中和槽装置中,所述中和槽下部的内侧壁上设有pH计,pH计与PLC模块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中和槽顶部的第一进口管路上设置废液控制阀和废液流量计,在中和槽顶部的第二进口管路上设置中和液控制阀和中和液流量计,在中和槽底部的排液管路上设置排液控制阀,在中和槽底部的管路上设置液位计,并且废液控制阀、废液流量计、中和液控制阀、中和液流量计、排液控制阀和液位计都与PLC模块连接,统一由PLC模块控制,PLC模块自动根据流量和液位的变化控制溶液的添加量,避免了人工控制时,因溶液的混合反应不均,对局部溶液pH检测数据误差,而造成的废液或中和液添加过量,溶液溢出,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同时,PLC模块自动化控制废液和中和液的添加,自动化控制进液和排液,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此外,本实用新型的PLC模块上还连接有报警装置,当中和槽内的液位达到最高点时,PLC模块会控制报警装置发出警报提示,及时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有利于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本实用新型的内部设有搅拌装置,可以根据需要随进对中和槽内的溶液进行搅拌,极大的提高了中和反应的速率;本实用新型的中和槽下部的内侧壁上设有pH计,pH计能够实时测定中和槽内溶液pH,并将测定数据传输给PLC模块,方便PLC模块对整个中和槽系统良好控制。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溶液不会溢出,生产效率较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中和槽,11-搅拌装置,12-pH计,13-废液进口,14-中和液进口,15-第一进口管路,16-第二进口管路,17-排液口,18-排液管路,21-废液流量计,22-废液控制阀,31-中和液流量计,32-中和液控制阀,41-液位计,42-排液控制阀,5-PLC模块,6-报警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钛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钛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170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