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排污口的截流预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11731.0 | 申请日: | 2016-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133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彭强辉;韩秀萍;蔡强;朱建龙;刘宗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4;C02F3/32 |
代理公司: | 嘉兴启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53 | 代理人: | 程开生 |
地址: | 314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排污 截流 预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排污口的截流预处理装置,主要适用于那些难以排入截污纳管而直排或漏排入河的雨、污管渠口。
背景技术
改革开发之后,我国工、农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但是由于当时发展模式较为粗放,生产企业及老百姓的环保意识不够高,使得河道成为最终的纳污水体,大量的未经处理或者经过初步处理但污染负荷仍严重超标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直排或雨水管进入河道,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随着近几年各省市对环保工作越来越重视,执行力度越来越强,截至2015年底,我国污水处理率有了大幅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了85%(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城区实现污水全部收集和处理,地级市85%,县级市70%),县城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了70%,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了30%。很多通过直排污水管和雨污合流管汇入河道的污水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由于污水排放标准和地表水质量标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处理后的出水达到一级B标准,其污染负荷对于河道水质来说依然是主要的点源污染之一,加上还有纳管覆盖不到的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随着雨水冲刷进入河道。
所以,河道两岸的雨污排放口依然是引起河水恶化的主要因素,但目前对该类污染源的重视度依然不够,专门针对污水口截污处理的方法也并不多,个别案例有采用MBR或MBBR设备截污处理的,其处理量有限且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较大,另外有用微生物菌剂对污水口定向投加处理的,因为污水的流动,需要频繁投加且处理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排污口的截流预处理装置,以较小投资的生物-生态工艺,来实现雨污水口排河的污水中大部分污染物通过软性截流而得到有效的预处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排污口的截流预处理装置,包括用于安装在排污口的隔离网箱以及可漂浮在水面上的净化层,隔离网箱包围排污口形成包裹区,净化层置于包裹区内,隔离网箱内设有供微生物快速挂膜的微生物床系统。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的隔离网箱包括若干根固定桩、滤网,滤网围裹所述固定桩的侧壁形成隔离网箱。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的滤网为40-80目的尼龙网。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滤网的下端为袋状结构,该袋状结构内设有配重物形成沉底石笼。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滤网的上端设有绳子,绳子上设有若干个泡沫浮球。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固定桩上设有漂浮套环,漂浮套环连接滤网。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固定桩的上端设有限位装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微生物床系统包括微生物床骨架以及与微生物床固定相连的支撑条,支撑条上设有生物膜填料。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微生物床骨架的下端设有支架。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净化层由铺满水面的水生植物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包含了隔离网箱、微生物床系统和配套的水生植物,用隔离网箱对污水口形成一个包裹区,将排河的污水中较大颗粒的污染物截留在隔离网箱内,延长了污水在包裹区的水里停留时间,大大提高了隔离网箱内微生物的降解处理效率,隔离网箱内部安装有可供微生物快速挂膜的微生物床系统,水面上铺满耐污的水生植物,加强对污水中氮磷的吸收,植物的覆盖又可以遮蔽雨污水口排放污水的臭味,同时对污水口恶劣的视觉感受有所改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中:1、微生物床骨架,2、生物膜填料,3、滤网,4、泡沫浮球,5、固定桩,6、漂浮套环,7、净化层,8、沉底石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未经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117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