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后窗清洁刷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07357.7 | 申请日: | 2016-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562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杨浪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电讯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S1/58 | 分类号: | B60S1/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224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后窗 清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清洁刷,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窗清洁刷。
背景技术
就目前而言,汽车雨刷片,用来在下雨天时,刷新玻璃表面雨滴,使汽车驾 驶人的视野清晰开阔。行车安全对于驾驶者来说是件至关重要,汽车雨刷片可以 降低交通事故率,保障人们出行安全;对于汽车后窗,一般也设置有雨刷片用于 清除灰尘。
现有技术的缺点:通常情况下汽车后窗雨刷非常小,一般只能清理三分之一 不到的面积,其主要目前的为了保证汽车后视镜的视野,而达不到清洁的效果; 如果采用两片雨刷片,则两片雨刷片扫过后的玻璃窗会留下两个扇形,扇形交界 处依然有一大片无法清洁到的面积。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后窗清洁刷,不仅能够大范围 清洁汽车后车窗,且不会形成清洁死角。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汽车后窗清洁刷,包括清洁刷3,其关键在于:所述清洁刷包括首尾依 次相连的清洁刷一段、清洁刷二段和清洁刷三段,所述清洁刷一段、清洁刷二段 和清洁刷三段之间铰接;所述清洁刷一段通过第一导杆与第一转轴相连,所述清 洁刷三段通过第二导杆与第二转轴相连。
达到的技术效果是,通过设置三段铰接而成的清洁刷,清洁刷随转轴转动所 扫过的面积不会像单独的两片雨刷片扫过的面积一样,形成交界处无法清理的死 角,本方案中死角面积由清洁刷二段清理,因而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汽车后窗清 洁刷无法有效清理后车窗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轴设置在后车窗左下角,所述第二转轴(201)设置在 后车窗底边中央。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分别连接在清洁刷一段和清洁刷三段的中 部。
优选的,所述清洁刷端面为“凹”形,其凹槽内设置有至少两个喷水孔,所 述喷水孔通过水管连接车用水箱。
进一步的,所述清洁刷与后车窗的接触面设置有一层毛刷。
更进一步的,所述清洁刷一段、清洁刷二段和清洁刷三段的铰接处设置有绒 毛垫,防止刮花后车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和传统的汽车后窗雨刷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后车窗 设置三段铰接而成的清洁刷,使得清洁面积更广,且清理后不会留下无法清洗的 死角影响汽车美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清洁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清洁刷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
一种汽车后窗清洁刷,本实施例中的清洁刷3由首尾依次相连的清洁刷一段 301、清洁刷二段302和清洁刷三段303组成;清洁刷一段301、清洁刷二段302 和清洁刷三段303之间铰接,在运动过程中,该三段式清洁刷彼此之间的角度可 以随意活动,从而达到全范围无死角的清理后车窗;
进一步的,上述清洁刷一段301通过第一导杆102与第一转轴101相连,第 一转轴101设置在后车窗左下角;
清洁刷三段303通过第二导杆202与第二转轴201相连,第二转轴201设置 在后车窗底边中央;
优选的,上述第一导杆102和第二导杆202分别连接在清洁刷一段301和清 洁刷三段303的中部。
如图2、图3所示;
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清理后车窗的灰尘等污渍,将清洁刷3的端面设计成 “凹”形,其凹槽内设置有至少两个喷水孔311,所述喷水孔311通过水管连接 车用水箱,无雨时,通过喷水孔311提供水清洗后窗玻璃;
为了增强清洗效果清洁刷3与后车窗的接触面设置有一层毛刷312;
同时,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刮花后车窗在清洁刷一段301、清洁刷二段302 和清洁刷三段303的铰接处设置有绒毛垫。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 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 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电讯职业学院,未经重庆电讯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073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