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手持式避雷器计数器自动测试仪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64967.6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7176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黎昊;王安山;杨钊;王爱军;康亚东;刘学坤;赵茜;刘思;程凤璐;高宇;孙晓勇;巩洪峰;王伟鹏;吕莹;李从洋;单联鹏;董海波;丁晶;李新涛;张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杨彪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持 避雷器 计数器 自动 测试仪 | ||
一种手持式避雷器计数器自动测试仪,包括壳体,壳体内分别设置单片机控制器、按键模块、液晶显示模块、放电电路、供电模块、电池、驱动电路和放电开关,壳体上分别设置显示屏和按键,显示屏与液晶显示模块连接。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采用自动放电功能,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操作人员使用的疲劳感。当操作人员要对全站避雷器进行多次检验时,选择自动模式,并输入所需放电次数,只需等待放电执行完毕,无需考虑挥动避雷器,或对放电次数进行计数,没有放电过头的担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系统避雷器计数器现场调试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手持式避雷器计数器自动测试仪。
背景技术
避雷器在电力系统过电压时能迅速动作以泄放过电压,达到保护电力系统的目的。目前,在各个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内,均装设了许多避雷器,而对避雷器动作次数的监控离不开避雷器计数器。根据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Q/CSG112702-2011)规定,在每年雷雨季节前或怀疑有缺陷时需要对计数器测试3-5次,且均应正常动作,在每年预防性试验时将计数器回零,此外在避雷器生产过程中或验收过程中,需要对计数器进行反复的严格校验。目前市面上手持式避雷器计数器校验装置有以下缺点:
1、无自动放电校验功能
现有的手持式避雷器放电计数器校验仪没有自动测试功能,而现场对避雷器计数器进行校验时,往往需要对避雷器计数器进行多次放电,有时根据站内管理要求,要将各个避雷器计数器的放电次数校验成一样的数值,以便于管理。在此情景下, 操作人员往往需要手持避雷器计数器放电棒对避雷器计数器进行反复放电,此方式耗时耗力,且容易将放电次数打过头,导致全站避雷器计数器需要重新调整。
2、没有清零功能
现有的手持式避雷器放电计数器校验仪没有计数器清零功能,而为方便现场避雷器计数器的管理,有时需要将所有计数器所指示的避雷器动作次数统一调整为零,而应用现有的手持式避雷器放电计数器校验仪要想实现该目标,只能是手动操作对避雷器放电计数器进行放电,直到计数器表盘示数归零,有时候对单个计数器要放电达百次,工作量太大。
3、不具备人机交互界面
现有的手持式避雷器放电计数器校验仪没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例如没有数字显示界面,无法记录校验次数;没有输入按键,无法对校验仪做更智能化的设计;没有声音反馈,无法对故障或已完成等信息进行提示。总之,缺乏人机交互界面,无法对校验的准确性、快速性作出有力的保障。
4、伸缩导电杆设计具有危险性
现有的手持式避雷器放电计数器校验仪仅仅配备了伸缩导电杆,操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不便,其一,使用该设计需要操作人员挥动校验仪进行反复的放电校验,会使操作人员产生疲劳感;其二,伸缩导电杆容易误碰周围设备或人员,产生安全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具备自动放电校验功能和清零功能、具备人机交互界面、危险程度低的一种手持式避雷器计数器自动测试仪。
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手持式避雷器计数器自动测试仪,包括壳体,壳体内分别设置单片机控制器、按键模块、液晶显示模块、放电电路、供电模块、电池、驱动电路和放电开关,壳体上分别设置显示屏和按键,显示屏与液晶显示模块连接,按键与按键模块连接,单片机控制器分别与按键模块、液晶显示模块、驱动电路、放电电路、供电模块连接,电池与供电模块连接,放电开关分别与放电电路和驱动电路连接,壳体上连接导线的一端,导线的另一端连接线夹,导线与放电电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649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