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质炭穴施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44943.4 | 申请日: | 201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522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6 |
发明(设计)人: | 林启美;岳燕;李贵桐;赵小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C21/00 | 分类号: | A01C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6 | 代理人: | 陈波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质炭穴施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质炭施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物质炭穴施方法。
背景技术
施用生物质炭能够提高作物产量,改良土壤的理化及生物学性质。中国专利CN104855027A公开了“一种带式抛撒生物炭施播机表施生物质炭”。因生物质炭表施用量大,且有效利用率低,所以为提高生物质炭的利用效率,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质炭穴施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质炭穴施方法。
一种生物质炭穴施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耕地中挖直径10~20cm,深度10~40cm的穴;
2)将生物质炭按照30~150t/ha的用量与化肥混合均匀施入穴中;
3)在穴内覆土,穴内覆土距地表的距离为1~5cm;
4)在穴中播种作物,并覆土。
步骤2)中所述化肥为N:P:K=20:15:3的复合肥,其按照750kg/ha的用量与生物质炭混合。
步骤2)中,穴中肥料距地表的距离为15~30cm。
所述生物质炭是农业生产废弃物在温度为300~500℃,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裂解的产物。
所述农业生产废弃物选自农作物秸秆、林地或果园的剪枝、杂草、落叶、果壳中的一种及以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该技术操作简单,便于执行。
2.采用该技术,生物质炭穴施能够减少生物质炭的用量,提高生物质炭的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所述生物质炭穴施立体设计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应该强调的是,下述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及其应用。
在耕地土壤挖一定直径和深度的穴,然后将生物质炭按照一定用量与化肥混匀后施入穴中,再在生物质炭表层覆一定深度的土壤,最后在穴中播种作物即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在耕地挖直径10~20cm,深度10~40cm的穴;地块中单位面积穴的数量根据作物的需求确定。
第二步:将生物质炭按照30~150t/ha用量与化肥混匀后施入穴中,穴中肥料距地表15~30cm。其中,化肥为N:P:K=20:15:3的复合肥,其用量按照750kg/ha。所述生物质炭是农业生产废弃物在温度为300~500℃,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进行裂解的产物。所述农业生产废弃物选自农作物秸秆、林地或果园的剪枝、杂草、落叶、果壳中的一种及以上。
第三步:在穴内覆土,穴内覆土距地表的距离为1~5cm。
第四步:在穴中播种作物,并覆土至与地表齐平。
m=M×3.14×r2×/100
上式中,m为每个穴中生物质炭的用量,单位g;M=30~150t/ha,表示单位面积生物质炭的用量,单位t/ha;r为穴的半径,单位cm。可见,采用穴施的方式显著降低了生物质炭的施用量。
实施例1
生物质炭(30t/ha)+化肥(N:P:K=20:15:3,750kg/ha),编号FB30。
第一步:如图1所示,在耕地挖直径15cm,深度20cm的穴;穴的行间距H为25cm,列间距L为60cm。
第二步:根据生物质炭用量30t/ha用量计算每个穴中施用52.99g生物质炭。
第三步:将生物质炭与化肥混合均匀,施入穴中。穴中肥料距地表19.25cm。
第四步:穴内覆土至距地表的距离为1~5cm。
第五步:在每个穴中播种玉米并覆土至与地表齐平。
实施例2
生物质炭(150t/ha)+化肥(N:P:K=20:15:3,750kg/ha),编号FB150。
第一步:在耕地挖直径20cm,深度20cm的穴;穴的行间距H为25cm,列间距L为60cm。
第二步:根据生物质炭用量150t/ha用量计算每个穴中施用471g生物质炭。
第三步:将生物质炭与化肥混合均匀,施入穴中。穴中肥料距地表16.25cm。
第四步:穴内覆土至距地表的距离为1~5cm。
第五步:在每个穴中播种玉米并覆土至与地表齐平。
对比例1
空白试验,编号CK:不施用生物质炭和化肥,玉米的种植行间距、列间距同实施例1。
第一步:在耕地挖直径15cm,深度20cm的穴;穴的行间距H为25cm,列间距L为6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449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固态化肥防堵排施施肥器
- 下一篇:一种草坪打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