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38686.3 | 申请日: | 2016-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495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张无敌;刘健峰;尹芳;王强;王昌梅;赵兴玲;吴凯;柳静;杨红;刘士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500 云南省昆明市呈***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废水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内循环管路 厌氧反应器 布水器 出气口 出水口 进水口 循环管路系统 反应器过程 动力能耗 颗粒污泥 上升流速 运行费用 反应器 高径比 进水泵 内循环 排出 沼气 输出 改进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它包括布水器(1)、内循环管路系统(2)、进水口(3)、厌氧反应器主体(4)、出水口(5)、出气口(6),有机废水从进水口(3)进入到厌氧反应器主体(4),通过布水器(1)对有机废水进行均匀分布,在反应器过程中,通过内循环管路系统(2)形成内循环,所产生的沼气通过出气口(6)输出,处理后的有机废水从出水口(5)排出,一种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对内循环管路系统进行了改进,降低了反应器的高径比,减少了进水泵的动力能耗,节省了运行费用,同时减少了有机废水的上升流速,避免了颗粒污泥的流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属于厌氧消化工艺领域。
背景技术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由2层UASB反应器串联而成,内部自动循环,不必外加动力,普通厌氧反应器的回流是通过外部加压实现的,而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以自身产生的沼气作为提升的动力来实现混合液内循环,不必设泵强制循环,节省了动力消耗,但是由于内循环厌氧反应器高径比较大,一方面增加了进水泵的动力消耗,提高了运行费用,另一方面加快了水流上升速度,如果三相分离器处理不当将导致颗粒污泥流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高径比小、生物量多、降解效率高的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进水口(3)与厌氧反应器主体(4)底部相连,布水器(1)高于进水口(3),在布水器(1)的上部安装内循环管路系统(2)。
所述的一种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进一步是内循环管路系统(2)由多个循环管路(7)并联而成。
所述的一种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进一步是循环管路(7)由锥形罩(8)、提升管(9)沉降管(10)组成。
所述的一种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进一步是锥形罩(8)的上面两个锥形罩形成污泥沉降区。
本发明新型的有益效果有:通过循环管路的并联,降低了反应器的高径比,降低了有机废水的上流速度,避免了颗粒污泥的流失,增多了生物量,提高了反应器的效率,同时减少了进料泵的能耗,节省了运行费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循环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布水器、2.内循环管路系统、3.进水口、4.厌氧反应器主体、5.出水口、6.出气口、7.循环管路、8.锥形罩、9.提升管、10.沉降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进水口(3)与厌氧反应器主体(4)底部相连,布水器(1)高于进水口(3),在布水器(1)的上部安装内循环管路系统(2)。
优选地,循环管路系统(2)由多个循环管路(7)并联而成。
优选地,循环管路(7)由锥形罩(8)、提升管(9)沉降管(10)组成。
优选地,锥形罩(8)的上面两个锥形罩形成污泥沉降区。
本发明通过循环管路的并联,降低了反应器的高径比,降低了有机废水的上流速度,避免了颗粒污泥的流失,增多了生物量,提高了反应器的效率,同时减少了进料泵的能耗,节省了运行费用。
上面以举例的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所做的任何改动或变型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师范大学,未经云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386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教学用曝气充氧装置
- 下一篇:一种循环流化高效厌氧反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