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锌银蓄电池组用充电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38257.6 | 申请日: | 2016-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121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毕显;张宁;黄辰;张锡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2101 | 代理人: | 李凤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滨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充电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锌银蓄电池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锌银蓄电池组用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锌银蓄电池具有重量比能量较高,放电电压平稳,电压精度高,可靠性、安全性好等独特的优点,广泛应用在国防工业上,特别适合用于大功率放电装备。
锌银蓄电池组由数量不等的单体电池通过连接条串联而成,放置在电池组壳体中,通过接插件向外提供直流电源。锌银蓄电池组每周期使用前需要充电,由于蓄电池组本身结构的限制,目前充电采用直流串联充电法,即在蓄电池组总正和总负端加直流充电电源,设定好电流后控制总电压或某只单体电压达到一定数值后即充电完成。
这种充电在充电后期需要人工实时监测每只单体电池充电电压,且由于锌银蓄电池充电后期电压上升十分迅速而不可避免存在着一组电池内个别单体电池过充或充电不足的情况。随着充电次数的增加,会影响单体电池和蓄电池组的性能,甚至由于个别单体电池频繁过充而导致蓄电池组提前失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锌银蓄电池组用充电设备,该锌银蓄电池组用充电设备单独监测并控制每一只单体电池的充电状态,使其均充电至最优截止电压;具有使用简单,易于操作的特点。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锌银蓄电池组用充电设备,至少包括:
用于采集每节锌银蓄电池单体两端电压的电压采集模块;
用于为每节锌银蓄电池单体充电的充电模块;
用于控制充电模块工作状态的控制模块;
所述电压采集模块将采集到的电压数据发送给控制模块;所述充电模块通过充电板分别与每节锌银蓄电池单体的正极和负极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充电板包括电路板(1);在所述电路板(1)的上表面设置有凸台(2);所述凸台(2)上开设有充电插口(3)和数据采集插口(4);在所述电路板(1)的下表面设置有多对弹簧探针(5),每对弹簧探针(5)对接一节锌银蓄电池单体的正极和负极电连接;所述充电插口(3)分别与每节锌银蓄电池单体的正极和负极电连接,所述数据采集插口(4)分别与每节锌银蓄电池单体的正极和负极电连接。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1、本发明由于采用并联充电(即单独对每节锌银蓄电池单体充电),并控制每只单体电池均充电至最优截止电压的充电方法,有利于保证电池组的性能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
2、本发明采用智能控制,充电电流和单体充电截止电压可调,单只单体电池充电至截止电压后自动停止,其余单体电池继续充电,直至所有单体电池均达到截止电压停止充电并报警提醒。使用简单,易于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电路框图;
图2是本发明中充电板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中充电板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中充电板的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中充电板的仰视图;
其中:1、电路板;2、凸台;3、充电插口;4、数据采集插口;5、弹簧探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和图5,一种锌银蓄电池组用充电设备,包括:
用于采集每节锌银蓄电池单体两端电压的电压采集模块;
用于为每节锌银蓄电池单体充电的充电模块;
用于控制充电模块工作状态的控制模块;
上述电压采集模块、充电模块、控制模块三者组成一个主机;即控制中心;
所述电压采集模块将采集到的电压数据发送给控制模块;所述充电模块通过充电板分别与每节锌银蓄电池单体的正极和负极电连接。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板包括电路板1;在所述电路板1的上表面设置有凸台2;所述凸台2上开设有充电插口3和数据采集插口4;在所述电路板1的下表面设置有多对弹簧探针5,每对弹簧探针5对接一节锌银蓄电池单体的正极和负极电连接;所述充电插口2分别与每节锌银蓄电池单体的正极和负极电连接,所述数据采集插口4分别与每节锌银蓄电池单体的正极和负极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382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预涂感光版生产线中水回用水处理设备
- 下一篇:脱脂磷化废水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