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损耗全光纤高压气体腔系统的实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16802.1 | 申请日: | 2016-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76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泽锋;张乃千;李智贤;黄威;陈子伦;曹涧秋;奚小明;许晓军;司磊;陈金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6/255 | 分类号: | G02B6/25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429 | 代理人: | 陈立新 |
地址: | 41007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损耗 光纤 压气 体腔 系统 及其 实现 方法 | ||
1.一种低损耗全光纤高压气体腔系统的实现方法,所述低损耗全光纤高压气体腔系统,包括空芯光纤(1)、右端拉锥处理的实芯光纤(21)、左端拉锥处理的实芯光纤(22)、右端空芯光纤与实芯光纤对接封装模块(4)、和左端空芯光纤与实芯光纤对接封装模块(3),金属气密腔(5)、高精度气压计(6)、气体流量监测及充放气模块(7),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芯光纤(1)左端面通过密封胶与金属气密腔(5)紧密连接,用于对空芯光纤(1)内部气体进行操作;
所述金属气密腔(5)与高精度气压计(6)紧密连接,用于实时显示整个腔体的气体压力值;
所述金属气密腔(5)与气体流量监测及充放气模块(7)紧密连接,用于对整个气体腔进行气体流量监测、抽取真空和充气操作;
包括以下步骤:
(a)将空芯光纤(1)放置在右端空芯光纤与实芯光纤对接封装模块下夹具(42)上,将右端拉锥处理的实芯光纤(21)沿纤芯方向精准插入空芯光纤(1)内部;
(b)将位于右端空芯光纤与实芯光纤对接封装模块下夹具(42)内已对接完毕的空芯光纤(1)与右端拉锥处理的实芯光纤(21)通过胶水涂覆固定相对位置,并粘贴在右端空芯光纤与实芯光纤对接封装模块下夹具(42)凹槽内,右端空芯光纤与实芯光纤对接封装模块第一上夹具(41)与第一下夹具(42)通过螺丝紧固;
(c)将空芯光纤(1)左端面通过密封胶与金属气密腔(5)紧密连接,关闭四通连接管道与待充气体源阀门(73)、四通连接管道与气体流量计阀门(72),打开四通连接管道与真空泵阀门(74),开始对气体腔抽取真空;
(d)实时观察高精度气压计(6)与真空泵(77)上气压示数,当达到所需真空度时,关闭四通连接管道与真空泵阀门(74);
(e)实时观察高精度气压计(6)上示数,检查空芯光纤(1)与金属气密腔(5)气密性,当确认气体腔气密性良好时,打开四通连接管道与待充气体源阀门(73),观察高精度气压计(6)示数,向气体腔内充入大于等于1个大气压的气体,并记录此时高精度气压计(6)示数p1,之后关闭四通连接管道与待充气体源阀门(73);
(f)打开四通连接管道与气体流量计阀门(72),实时记录气体泄漏速度v(t);
(g)当高精度气压计(6)示数接近大气压时,停止记录气体泄漏速度v(t),关闭四通连接管道与气体流量计阀门(72),打开四通连接管道与真空泵阀门(74),再次对气体腔抽取真空;
(h)实时观察高精度气压计(6)与真空泵(77)上气压示数,当再次达到所需真空度时,关闭四通连接管道与真空泵阀门(74);
(i)打开四通连接管道与待充气体源阀门(73),观察高精度气压计(6)示数,当向气体腔内充入高精度气压计(6)示数为p1的气体后,关闭四通连接管道与待充气体源阀门(73);
(j)从空芯光纤(1)左端面与金属气密腔(5)紧密连接处截断空芯光纤(1),并记录此时刻时间t0,将截断后空芯光纤(1)左端面放置在左端空芯光纤与实芯光纤对接封装模块下夹具(32)上,将左端拉锥处理的实芯光纤(22)沿纤芯方向精准插入空芯光纤(1)内部;
(k)将位于左端空芯光纤与实芯光纤对接封装模块下夹具(32)内已对接完毕的空芯光纤(1)与左端拉锥处理的实芯光纤(22)通过胶水涂覆固定相对位置,并粘贴在左端空芯光纤与实芯光纤对接封装模块下夹具(32)凹槽内,左端空芯光纤与实芯光纤对接封装模块上夹具(31)与下夹具(32)通过螺丝紧固,并记录此时刻时间t1;
(l)通过计算得到气体泄漏时间T=t1-t0,并依据气体泄漏速度v(t),计算得到封装完成后的全光纤气体腔内部气压为所述空芯光纤(1)采用反共振空芯光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损耗全光纤高压气体腔系统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右端空芯光纤与实芯光纤对接封装模块(4)包括第一上夹具(41)和第一下夹具(42),待空芯光纤(1)与右端拉锥处理后的实芯光纤(21)对接后通过胶水涂覆固定相对位置并粘贴在所述第一下夹具(42)凹槽内,所述第一上夹具(41)和第一下夹具(42)通过螺丝紧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1680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