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囊悬浮剂型三唑类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15579.9 | 申请日: | 2016-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146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徐年凤;程孝春;柳庆先;孙莉;沈敏;熊建明;朱宏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四达农药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7/38 | 分类号: | A01N47/38;A01N25/28;A01N47/24;A01N43/653;A01N25/04;A01P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32207 | 代理人: | 蒋海军 |
地址: | 238251 安徽省马鞍***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浮 剂型 三唑类 杀菌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制剂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微囊悬浮剂型三唑类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对于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可供选择的药剂较少,其中三唑类(例如戊唑醇)是主要使用的药剂之一,但长期大量使用后易造成赤霉病菌对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因此寻找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与其他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复配是降低抗药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咪鲜胺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对多种作物由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具有明显的防效,也可以与大多数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混用,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大田作物、水果蔬菜、草皮及观赏植物上的多种病害具有治疗和铲除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试验表明: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和咪鲜胺按一定比例复配使用,对小麦赤霉病等病害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理论上这两类药剂复配的理想剂型是悬浮剂或悬浮乳剂,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410490151.X,申请公布日为2014年12月17日的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含有噻唑膦、戊唑醇和咪鲜胺的复配农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中,所述复配农药含有噻唑膦1~15重量份、戊唑醇0.05~10重量份,咪鲜胺0.5~2重量份。但是研制过程中发现三唑类杀菌剂(尤其是戊唑醇)和咪鲜胺复配,无论做悬浮剂还是悬浮乳剂都不稳定,这使复配剂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复配剂药效也不能有效发挥。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010190273.9,申请公布日为2010年9月15日的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含噻呋酰胺的农用杀菌组合物,含有第一活性成分噻呋酰胺,第二活性成分苯醚甲环唑、己唑醇、丙环唑、环丙唑醇、戊唑醇,第三活性成分三环唑、稻瘟灵、稻瘟酰胺、春雷霉素、咪鲜胺、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第一活性成分、第二活性成分与第三活性成分三者间重量比是(1~6)∶(1~6)∶6,该专利中虽然公开了一种农用杀菌组合物,但是该杀菌组合物由多种活性成分复合而成,并没有产生新的杀菌作用,且该杀菌组合物针对的是水稻的稻曲病、稻瘟病等病症,由于水稻和小麦的属于不同的植物种属,两者的种植条件以及生长的环境和可能染上的病症都不相同,因此该专利中公开的杀菌组合物对小麦的病症不能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而目前赤霉病对小麦的危害非常严重,防治的方法包括筛选耐病品种、合理排灌、浸种和药剂防治等,虽然有报道称三唑类杀菌剂对赤霉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需要大剂量使用才能理想防治,而大剂量使用的直接弊端是抑制小麦生长。虽然三唑类杀菌剂与咪鲜胺混用可以一定程度提高疗效,但是悬浮剂或悬浮乳剂的稳定性特别差,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如何制备一种高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药或新剂型是本领域内一直研究的难点。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的小麦赤霉病缺乏有效的治疗药剂以及三唑类杀菌剂和咪鲜胺的复配剂存在稳定性差、药效不佳、用量大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囊悬浮剂型三唑类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将咪鲜胺进行微囊化再与三唑类杀菌剂复配制成微囊悬浮剂(CS),对小麦赤霉病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并且质量稳定性强、用量少。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微囊悬浮剂型三唑类杀菌剂,其组成成分及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咪鲜胺5-40%、三唑类5-40%、乳化剂3-10%,溶剂油0-10%,润湿剂1-5%、分散剂1-5%、粘度调节剂0-2%、抗结块剂0-4%、防腐剂0-2%、囊皮材料2-10%,余下为水。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三唑类为氟环唑、戊唑醇、吡唑醚菌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更进一步地,其组成成分及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咪鲜胺10-30%、戊唑醇10-30%、乳化剂3-4%,溶剂油5-8%,润湿剂1-5%、分散剂3-5%、粘度调节剂0-2%、抗结块剂2-4%、防腐剂0-2%、囊皮材料3-5%,余下为水。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乳化剂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聚醚;所述的溶剂油为松子基油、100号溶剂油、150号溶剂油或200号溶剂油。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润湿剂为聚(甲基乙烯基醚/马来酸)共聚物和/或聚二甲基硅氧烷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分散剂为亚甲基萘磺酸盐、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吡咯烷酮、茶皂素、双酚A类分散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四达农药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四达农药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155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