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扬尘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10939.6 | 申请日: | 2016-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335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何永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瑞森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C19/04 | 分类号: | B05C19/04;B05C19/06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2211 | 代理人: | 李莎 |
地址: | 301807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扬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零件工艺处理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扬尘装置。
背景技术
机械零件在加工完成后,为了提升零件的产品性能或者便于储存和运输,往往需要对零件进行后续的工艺处理,例如进行渗氮或者渗氮处理,提升零件表面的耐磨性,喷涂防锈层或者涂抹黄油等,用来实现防腐和氧化,便于零件的存储和运输,保证加工面在存储过程中氧化或者被腐蚀,影响零件的产品性能,后期工艺的处理水平直接影响了零件在使用或者装配环节的质量和精度,因此十分重要,目前在零件工艺处理方面,最常见的防腐和防锈工艺就是涂覆防锈层,目前常见的涂覆装置多采用手动的,工作效率较低,而且劳动强度较大,涂覆的粉末多具有挥发性,吸入后对人体也有一定的伤害,长此以往,影响到了操作者的人身安全,而且降低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如果采用全自动涂覆生产线,对于非标产品的涂覆不适用,而且针对涂覆量不是很大的企业来说,采购涂覆生产线,成本太高,而且利用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而且涂覆均匀的一种扬尘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扬尘装置,包括支撑架、第二电机、固定筒、竖杆、第一喷吹筒和第二喷吹筒,所述竖杆设在所述固定筒内且二者转动连接,所述竖杆的外从下到下均布设有第二螺旋片,所述第二电机设在所述固定筒的下端且驱动所述竖杆旋转,所述第一喷吹筒的上端与所述所述第一空腔连通下端与所述固定筒的内部连通,所述固定筒的上端与料斗的下端对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为正梯形角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料斗为内径从上到下铸件缩小的圆筒形,所述料斗的前端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三观察窗。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喷吹筒和所述第二喷吹筒的内径相同且二者相对所述固定筒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机通过减速机驱动所述竖杆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喷吹筒的内径为所述固定筒内径的1/3~1/2,所述第一喷吹筒与所述固定筒连通的位置设在所述固定筒的中下部。
进一步的,所述竖杆的直径是所述固定筒内径的1/4~1/3,所述竖杆上的所述第二螺旋片外径是所述固定筒内径的0.75~0.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本发明可实现工件下端粉末的涂覆,同时采用左右对称结构,可同时对两个工件进行涂覆,提升了涂覆的工作效率;2、支撑架采用正梯形结构,对称设置,结构稳定牢靠,采用角钢焊接而成,取材方便,而且强度高,成本低;3、设置第三观察窗方便观察料斗内的粉末的使用情况,有利于及时添加粉末,保证涂覆过程的连续性;4、从第二空腔的上方进入到固定筒内部的粉末,经过竖杆的转动和第二螺旋片的搅动,通过第一喷吹筒和第二喷吹筒分别进入到第一空腔和第三空腔的内部,并对工件的下方进行涂覆,实现了工件上下同时涂覆的需求,而且两侧设置,可同时完成两个工件的涂覆,大大提升了效率;5、第一喷吹管和第二喷吹管规格一致且对称设置,简化结构,规格统一,方便下料和组装,对称设置,使得结构更加美观,而且保证两边喷吹的力度一致,保证喷吹效果的一致性;6、设置第一喷吹管与固定筒的尺寸关系,有利于将固定筒内的粉末均分到第一喷吹筒和第二喷吹筒的内部,并保证一定的喷吹压力,增大喷吹力度;7、设置竖杆、第二螺旋片和固定筒之间的比例参数,保证第二螺旋片与粉末有充分的接触面积,提升粉末扬起的比例,有利于粉末通过第一喷吹管和第二喷吹管进入到第一空腔和第三空腔的内部,对工件的下方进行粉末的涂覆。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扬尘装置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扬尘装置使用状态的正视图;
图3是图2的B-B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扬尘装置使用状态的左视图;
图5是本发明图4的A-A剖视图。
附图标记:
1-支撑架;2-下扬灰组件;21-第二电机;22-减速机;23-竖杆;24-第二螺旋片;25第一喷吹筒;26-固定筒;27-第二喷吹筒;3-箱体;31-第一观察窗;32-第二观察窗;33-第二空腔;34-第二空腔;35-第三空腔;4-料斗;41-第三观察窗;5-上扬灰组件;51-旋转杆;511-中部;512-端部;52-第一电机;53-第一螺旋片;6-隔板;61-第一缺口;62-第二缺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瑞森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瑞森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109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