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掌上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仪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98445.0 | 申请日: | 201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413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郭业民;孙霞;刘增宁;符家昀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31 | 分类号: | G01N27/31;G01N27/327;G01N27/48;B82Y3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联网 掌上 黄曲霉 毒素 快速 检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掌上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仪,属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毒性超强的化合物,比常见的剧毒化合物的毒性还要高出数倍,例如比砒霜、氰化钾、三聚氰胺的毒性分别高出 68 倍、10 倍、416 倍。此外,黄曲霉毒素还是目前公认的最强的致癌物质,致癌力分别是二甲基亚硝胺、奶油黄的 75 倍、900 倍,诱发肝癌能力是苯并芘的 4000 倍,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 1993 年将黄曲霉毒素划分为Ⅰ类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属于小分子污染物,这类化合物的免疫学特点是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因此又被称为半抗原。小分子污染物可以通过被污染的农产品进入到人们的食物链,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另外,这些污染物超标也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黄曲霉毒素污染超标是我国农产品出口国外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这类污染物超标而造成的世界各国扣留、退回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案例屡见不鲜,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黄曲霉毒素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鉴定法、化学分析法(以薄层色谱法为主)、仪器分析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与液相色谱联用技术为主)和免疫分析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最为经典、应用最普遍)等。但是,这些检测方法存在样品前处理复杂、操作繁琐、所需样品用量大、耗时长等缺点,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场在线检测的需求。因此,建立准确、高效、快速在线检测黄曲霉毒素污染是否超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生物传感器具有如下特点:(1)较高的选择性,因此不需要对被测组分进行分离,即不用对样品进行预处理。(2)结构简单,体积小,使用方便,非常有利于农产品安全质量的快速测定。(3)可实现连续在线检测,使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变得简便。(4)响应速度快,样品用量少,与其他大型分析仪器相比,基于丝网印刷电极的适配体传感器制作成本低,可以一次使用后抛弃。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掌上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仪,其特征在于,检测仪掌上手持,由纸过滤膜、丝网印刷电极黄曲霉毒素适配体传感器、类似USB接口的丝网印刷电极插入口、电信号采集与处理子模块、显示打印存储子模块、电源子模块和无线数据输出模块组成;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掌上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仪,通过电信号采集装置可检测丝网印刷电极工作区域接触样品前后导致的电流信号变化,将信号送至检测仪的数据处理模块进行数据处理后,获取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量的信息;所述的纸过滤膜放置于丝网印刷电极表面,纸过滤膜是带有疏水区和亲水通道的微孔滤膜,将检测样品滴到纸过滤膜的检测分离区,样品中蛋白质、脂肪等由于大于分离膜的孔径而不能透过分离膜,而小分子黄曲霉毒素透过分离膜,通过通道的亲水吸力进入测试区,样品渗透到丝网印刷电极的工作表面,解决现有的黄曲霉毒素检测仪需要进行样品前处理问题;所述的纸过滤膜的制作过程如下:将一片Whatman No. 1定性滤纸切成大小为1.8 cm×2.0 cm的矩形,将两片Whatman样品分离膜切成大小为1.6 cm×2.0 cm的矩形。将Whatman No. 1定性滤纸的边缘重叠在距离样品分离膜边缘1mm处,置于载玻片上。然后,将一个哑铃型磁铁放在滤纸上,通过载玻片另一侧的永磁体将其暂时性吸附在滤纸表面。然后,在105~130℃,将其浸入融化的蜡中,浸渍时间1s。20s后,将定性滤纸和载玻片分离,并且将哑铃型磁铁从滤纸上移除。最后,通过蜡浸渍技术,使滤纸与样品分离膜的重叠区域粘着在一起。
所述的丝网印刷电极黄曲霉毒素适配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丝网印刷电极适配体传感器,其制备方法为:是在清洗活化后的丝网印刷电极表面分别先后修饰上制备的纳米金-壳聚糖、纳米碳纤维-纳米金复合物,然后在修饰好的电极上分别滴加二茂铁-适配体、适配体,得到检测黄曲霉毒素的适配体传感器。所述适配体传感器制备具体步骤如下:
1)纳米金/纳米金-壳聚糖复合物、纳米碳纤维(NCFs)、二茂铁(Fc)-适配体的制备;
2)清洗活化丝网印刷电极,得到预处理的丝网印刷电极;
3)将步骤1)制备得到的纳米金-壳聚糖复合物和纳米碳纤维/纳米金分别修饰到步骤2)预处理的丝网印刷电极上,得到修饰好的丝网印刷电极;
4) 将二茂铁-适配体、适配体分别滴加到步骤3)所得的修饰好的丝网印刷电极上,自然晾干后得到基于丝网印刷电极的基础适配体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984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