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污染土隔离中的水气收集系统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96776.0 | 申请日: | 201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030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冯凯;沈超;沈婷婷;陈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00 | 分类号: | E02D31/00;E02D1/02;B09C1/08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4 | 代理人: | 徐小蓉;黄明凯 |
地址: | 20003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离屏障 地下水监测井 水平覆盖层 垂直 污染区域 隔离 盲管 水气收集 污染土 污染物 密封连接结构 环绕设置 区域表面 区域内部 污染土壤 土层 抽水 修复 封闭 监测 覆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污染土隔离中的水气收集系统及其工作方法,该系统包括垂直隔离屏障、盲管、地下水监测井以及水平覆盖层;所述垂直隔离屏障环绕设置在污染区域外侧的土层内部;所述地下水监测井以及所述盲管设置在所述垂直隔离屏障围成的区域内部;所述水平覆盖层覆盖在所述垂直隔离屏障围成的区域表面;所述水平覆盖层与所述地下水监测井之间设置有密封连接结构。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水平覆盖层以及垂直隔离屏障可以有效的将污染区域内部的污染物进行隔离;通过盲管、地下水监测井可以有效的收集并处理污染土壤内的污染物,此外还可满足隔离封闭期间对污染区域进行监测、修复、抽水等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岩土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污染土隔离中的水气收集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隔离封闭技术主要是利用工程措施将污染物封存在原地,切断暴露途径,限制污染物迁移,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暴露风险,保护受体安全。作为一种成熟的污染控制技术,该技术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对不同类型的污染都具有较好的风险控制效果,具有成本低、施工周期短等优点。根据国内外已有的工程经验,隔离封闭措施施工工艺要求高,一旦出现漏洞,则整个隔离封闭体系失效,污染物易扩散,因此需对垂直隔离屏障效果、表层覆盖效果建立风险管控措施,做好相关预案,并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确保隔离封闭措施的长期有效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污染土隔离中的水气收集系统及其工作方法,该收集系统通过设置盲管和地下水监测井实现污染物的收集。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用于污染土隔离中的水气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垂直隔离屏障、盲管、地下水监测井以及水平覆盖层;所述垂直隔离屏障环绕设置在污染区域外侧的土层内部;所述地下水监测井以及所述盲管设置在所述垂直隔离屏障围成的区域内部;所述水平覆盖层覆盖在所述垂直隔离屏障围成的区域表面;所述水平覆盖层与所述地下水监测井之间设置有密封连接结构。
所述垂直隔离屏障为水泥土搅拌桩、钢板桩墙、高压旋喷桩墙或柔性膜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垂直隔离屏障的底部埋深大于所述污染区域内部污染物的分布深度。
所述盲管设置在地表下方并且连接所述地下水监测井,所述地下水监测井还连接有抽吸装置以及注入装置;所述盲管纵横交错呈网格状分布在地表下方。
所述水平覆盖层内部包含防渗膜,所述密封连接结构包括于所述水平覆盖层中包裹所述地下水监测井外壁面的支墩以及延伸至所述支墩表面并与所述地下水监测井捆扎密封的所述防渗膜。
所述支墩的顶部以及底部分别设置有顶部连接座以及底部连接座;所述防渗膜自下而上依次与所述底部连接座以及所述顶部连接座挤压焊接,并环绕在所述地下水监测井的外侧,所述防渗膜与所述地下水监测井之间通过不锈钢条捆扎密封。
所述顶部连接座以及底部连接座之间为所述支墩的过渡支撑结构;所述防渗膜紧密贴合在所述过渡支撑结构的表面;在所述防渗膜的上方堆积有粘土层、碎石层和钢筋混凝土层。
所述支墩为锥形,所述支墩的斜坡面为所述渡支撑结构。
所述支墩为立方体,所述支墩的侧面以及顶面为所述过渡支撑结构。
所述水平覆盖层自上向下依次为钢筋混凝土层、碎石层、粘土层、防渗膜、粘土层、填土层以及碎石垫层。
一种涉及任一所述用于污染土隔离中的水气收集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使用所述垂直隔离屏障阻止污染区域内的污染物随地下水扩散;使用所述水平覆盖层阻止污染区域内的污染物向空气中挥发或随地表水向下渗透;使用所述盲管以及所述地下水监测井收集污染区域内的挥发气体以及地下水,使用所述抽吸装置抽取并处理所述挥发气体以及地下水;使用所述注入装置向所述地下水监测井内部注入修复药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967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