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ODN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93130.7 | 申请日: | 2016-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340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王莹;徐继东;袁立权;郝祥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25 | 分类号: | H04B10/25;H04Q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江舟;董文倩 |
地址: | 518057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管理终端 电子标签 光纤连接头 智能 运营支撑系统 发射电磁波 光纤端口 光纤连接 射频识别 通信接口 传统的 读写头 点亮 天线 节约 改造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ODN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其中,该系统包括:运营支撑系统OSS,智能管理终端,智能ODN设施和电子标签载体;其中,OSS与智能管理终端连接,智能管理终端与电子标签载体通过通信接口连接,电子标签载体的光纤连接头插入到智能ODN设施的与光纤连接头对应的光纤端口上,其中,光纤连接头上设置有点亮射频识别RFID标签;其中,智能管理终端和/或智能ODN设施中包括:读写头天线,用于通过发射电磁波的方式点亮RFID标签。通过本发明,解决了解决相关技术中光纤连接头对应插入一个电子标签eID导致改造传统的ODN网络比较困难的问题,节约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ODN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早期传统的光分配网络工作方式(包括对ODN的改造工程,巡检工程,以及检修工作)主要通过给每个光纤连接头贴一个纸质标签来进行端口的识别和路由的管理,人工操作和人工记录的工作量很大,容易出现错误或者信息没有及时更新的情况,另外,纸质标签极易破损,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模糊不清,加大的管理的难度,给ODN的管理和维护带来了很多麻烦。
而传统的智能光分配网络工作方式主要通过给智能ODN设施中的每个光纤连接头对应插入一个eID(电子标签),其中eID由控制电路板统一控制,人工通过eID标签读写头实现光纤连接头的管理,最终达到智能化的网管控制,但是这种系统存在将传统的光网络系统由无源的变成有源,关键是需要给eID安排一个接插口,同时在端口后面还需要安置主控板。但是现有的ODN已经超密集了,没有空间安置主控板,且只能用于新建造的ODN网络,而对于改造传统的ODN网络,由于没有空间安装控制电路板等电子器件,所以改造相当困难,同时这些eID只有连上电路端口时才能被识别出来,在没有插上电路端口时候不能被识别出来。
因此迫切需要一个新型的智能ODN系统,能够低成本改造传统的ODN系统,又能很好的现有保留用户习惯。同时也能很快识别不在电路端口的光纤,方便工作人员寻找指定光纤,不管它是否在电路端口上。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ODN系统及其工作方法,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光纤连接头对应插入一个电子标签eID导致改造传统的ODN网络比较困难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分配网络ODN系统,包括:运营支撑系统OSS,智能管理终端,智能ODN设施和电子标签载体;其中,OSS与智能管理终端连接,智能管理终端与电子标签载体通过通信接口连接,电子标签载体的光纤连接头插入到智能ODN设施的与光纤连接头对应的光纤端口上,其中,光纤连接头上设置有点亮射频识别RFID标签;其中,智能管理终端和/或智能ODN设施中包括:读写头天线,用于通过发射电磁波的方式点亮RFID标签。
可选地,智能ODN设施为无源ODN设施。
可选地,系统还包括:智能管理终端还与智能ODN设施连接。
可选地,智能ODN设施包括:电源模块,用于给智能ODN设施提供电能。
可选地,系统还包括:智能管理终端还与智能ODN设施连接,智能ODN设施还与OSS连接。
可选地,智能ODN设施通过有线方式从外部获取电能。
可选地,还包括:I5接口,其中,I5接口为智能ODN设施与OSS之间的通讯接口。
可选地,I5接口的工作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有线的PLC方式、无线的3G/4G标准通信方式。
可选地,还包括:I2接口,其中,I2接口为智能管理终端与智能ODN设施之间的连接接口。
可选地,I2接口包括以下至少之一:RJ45有线接口、RS485有线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931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