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阴玉米自交系的筛选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69043.8 | 申请日: | 2016-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221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发明(设计)人: | 张亚勤;袁亮;邱正高;汤玲;李淑君;李晔;田红琳;杨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22/20 | 分类号: | A01G22/20;A01G7/06;A01H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赵天月 |
地址: | 401329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筛选 玉米自交系 玉米材料 茎腐病 遮光率 数据统计与分析 遮荫 单株种植 统计软件 正常光照 黄熟期 遮阳网 单粒 弱光 行距 叶期 株系 发病率 胁迫 移栽 种植 光照 育苗 重复 应用 调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阴玉米自交系的筛选方法。3‑8月时种植待筛选的玉米材料,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株系为主区,光照为副区,设置弱光胁迫90%遮光率和正常光照2个处理,三次重复,单行区,行长4米,行距0.8米,采用单粒育苗,2叶1心期移栽,单株种植;在5‑6叶期开始用遮光率90%的遮阳网进行极限遮荫,时间3个月;在黄熟期,调查茎腐病发病率;应用DP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发病株率筛选出耐阴玉米自交系。本发明的方法对依据茎腐病发生情况来筛选耐阴玉米材料较为直接,记载方便,误差小,简单易行,快速、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育种,尤其涉及一种耐阴玉米自交系的筛选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西南地区以丘陵山地为主,常年云雾多、日照少、湿度大、常年表现长时间的阴雨弱光照天气过程。在阴雨弱光照条件下,光照强度不足,光合作用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土壤、空气均长期处于饱和湿度状态,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在开花期遇到绵阴雨,传粉受精过程受阻,结实率降低,灌浆不良,病虫害增加。西南地区种植方式旱地以套作为主,特殊的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是制约玉米生产的重要因素。开展耐荫玉米育种,是适应西南弱光照特殊生态气候条件和培育适宜间套种植品种的需要,对提高西南玉米产量有重要作用。耐阴玉米材料的筛选与鉴定,是耐阴玉米品种培育的前提与基础。
通过遮光处理,前人在弱光胁迫下对玉米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产量、品质、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有所研究,对玉米品种的耐阴性指标也进行了初步筛选,对玉米自交系材料在阴湿环境下的研究未见报导。
玉米自交系材料在逐步自交纯化的过程中导致其遗传基础狭窄,其生活力和杂交种比较,有一定的差距。本研究通过遮阳网遮荫处理,研究遮荫环境对玉米自交系材料植株性状的影响,旨在对玉米材料的耐阴性进行评价,筛选耐阴玉米材料,为耐阴玉米育种提供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准确的耐阴玉米自交系的筛选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耐阴玉米自交系的筛选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为,
种植:3-8月时种植待筛选的玉米材料,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株系为主区,光照为副区,设置弱光胁迫90%遮光率和正常光照2个处理,三次重复,单行区,行长4米,行距0.8米,采用单粒育苗,2叶1心期移栽,单株种植;在5-6叶期开始用遮光率90%的遮阳网进行极限遮荫,时间3个月;
试验管理:基肥为磷肥450公斤/hm2、尿素75公斤/hm2、钾肥75公斤/hm2、鸡粪水11250公斤/hm2;拔节肥:尿素180公斤/hm2;攻苞肥尿素180公斤/hm2;
数据与域分析:在黄熟期,调查茎腐病发病率;应用DP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结果判断:根据所述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茎腐病发病株率筛选出耐阴玉米自交系。
现有技术均以玉米雌雄间隔期、净光合速率、比叶重、行粒数、地上部干物质量与产量减少百分率作为评价玉米耐阴性的指标,性状形成受多重因素影响,测定方法较复杂,测定过程试验误差大。
本发明的发明人创造性的发现:遮荫对玉米病害发生较为直接,记载方便,误差小,简单易行;用于耐阴玉米自交系筛选快速、简单、准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遮荫处理的图片。
图2是实施例中自然光照的图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未经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690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鱼腥草的人工栽培方法
- 下一篇:一种冬小麦春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