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获得电力变压器离散型状态参数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66135.0 | 申请日: | 2016-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070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发明(设计)人: | 王健一;董明;李金忠;张书琦;程涣超;高飞;孙建涛;刘雪丽;赵志刚;汤浩;吴超;郭锐;遇心如;徐征宇;贾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西安交通大学;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朱振德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散型 电力变压器 状态参数 电力变压器油 电力设备检测 气体状态参数 工作效率高 计算机处理 次数统计 短路电流 多源数据 放电相位 机械状态 局部放电 绕组变形 绕组状态 溶解气体 市场应用 数据挖掘 信息增益 等宽 放电量 覆盖面 决策树 放电 分箱 变压器 噪声 挖掘 检验 改进 | ||
1.一种获得电力变压器离散型状态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气体检测设备获得被测电力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种类与含量;判断每种溶解气体的含量是否大于预设阈值:若是,记为第一标记,若否,记为第二标记,作为电力变压器离散型气体状态参数;
通过局部放电检测仪获得电力变压器放电量统计参数、放电相位统计参数与放电次数统计参数,计算这三种统计参数的信息增益最大值并生成决策树;根据决策树判断统计参数是否异常:若是,记为第一标记,若否,记为第二标记,作为电力变压器离散型局部放电状态参数;
通过绕组变形检测仪获得电力变压器归一化短路电流与系统最大运行方式下的短路电流,判断归一化短路电流与系统最大运行方式下的短路电流的比值是否大于1:若是,记为第一标记,若否,记为第二标记,作为电力变压器离散型绕组状态参数;
通过机械状态检测设备获得电力变压器机械状态参数,将机械状态参数的每个不相同数值设为一个区间;计算每对相邻区间的卡方统计量,判断每对区间卡方统计量是否大于卡方显著性值:若是,记为第一标记,若否,记为第二标记,作为电力变压器离散型机械状态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获得电力变压器离散型状态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解气体包括氢气、甲烷、乙烷、乙烯和乙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获得电力变压器离散型状态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阈值包括氢气阈值、甲烷阈值、乙烷阈值、乙烯阈值和乙炔阈值;判断每种溶解气体的含量是否大于相同气体的预设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获得电力变压器离散型状态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阈值设定步骤包括:
收集与所述溶解气体有关的电力变压器故障案例,建立故障数据资料集合;
根据故障数据资料集合进行正态分布分析,得到每种溶解气体的含量曲线;
将每种溶解气体的含量曲线对应的95%分布的数值,作为相应的预设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获得电力变压器离散型状态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相位包括最大放电相位与平均放电相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获得电力变压器离散型状态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统计参数包括以下类型:局部放电图谱中的偏斜度、突出度、互相关因子与对称性;所述生成决策树的方法如下:分别计算每种类型统计参数的对应的信息增益最大值,将信息增益最大值对应的统计参数符号作为决策树的分裂条件,并生成决策树;
判断统计参数是否异常过程如下:
从决策树的根结点出发,若统计参数符号小于分裂条件,则记为第二标记,表示正常;若统计参数符号大于分裂条件,则进入当前结点对应的子树根结点,进行子树根结点对应的分裂条件判断,直至进入表示异常的终端结点,记为第一标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获得电力变压器离散型状态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检测并计算绕组短路电流与电力变压器额定电流的比值,获得所述归一化短路电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获得电力变压器离散型状态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状态参数包括变压器温度、变压器振动与变压器噪声;所述变压器温度对应的机械检测设备为红外温度成像仪,变压器振动对应的机械检测设备为机械振动检测仪,变压器噪声对应的机械检测设备为变压器噪声检测仪。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获得电力变压器离散型状态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方显著性值取0.0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获得电力变压器离散型状态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记取1,第二标记取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西安交通大学;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西安交通大学;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6613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手电筒制作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及交互智能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