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黄芩的产地炮制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60855.6 | 申请日: | 2016-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882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葛秀允;代光秀;戴光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K36/539 | 分类号: | A61K36/539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张世静 |
地址: | 25001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黄芩 产地 炮制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黄芩的产地炮制加工方法,具体为:取黄芩鲜品,洗净,100℃烘制15分钟,60℃5小时,40℃24小时,取出切薄片,60℃干燥,筛去碎屑;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极大地缩短了炮制时间,杀灭了黄芩中本身所含有的酶,避免了水处理,减少了化学成分的流失,提高了黄芩饮片的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黄芩的产地炮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黄芩是山东的主要道地药材之一,道地药材质量好、药效佳,深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几千年来在道地产区一直沿袭在产地简单的加工,干燥,以原药材的形式流通的习惯,形成了从中药材到中药饮片需要二次加工两次流通的行业特点。这种加工模式造成了饮片质量的下降甚至出现假冒伪劣的现象,而对采收季节、生长期、加工炮制是否合理,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对黄芩饮片有必要进行产地加工工艺研究,减少二次加工与二次流通中的多个环节,降低饮片生产成本,减少生产环节造成的药效损失,提高饮片的技术含金量和产品附加值,促进产地加工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高中药饮片的疗效。
黄芩是临床常用大宗中药饮片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来源于唇形科植物黄芩
现有的黄芩饮片炮制加工方法为黄芩采收后自然干燥至干,以原药材的形式,流通到市场或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然后蒸半小时或投入沸水中煮10分钟,切厚片,干燥。存在二次加工,自然干燥需要4个月以上,费时费力,生产效率较低,在药材干燥炮制和贮藏保管过程中,饮片容易变绿,化学成分流失,饮片质量下降。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黄芩的产地炮制加工方法,其采用烘制法,极大地缩短了炮制时间,杀灭了黄芩中本身所含有的酶,避免了水处理,减少了化学成分的流失,提高了黄芩饮片的质量。
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取黄芩鲜品,洗净,100 ℃烘制15分钟,60℃5小时,40℃24小时,取出切薄片,60℃干燥,筛去碎屑。
取黄芩鲜品,洗净后,100 ℃烘制15分钟,烘制后,杀灭了黄芩中本身所含有的酶,避免黄芩中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在本身所含酶的条件下,分解成葡萄糖醛酸和两种苷元,即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导致药效成分减低。60℃干燥5小时,40℃24小时,在变温的条件下,使得黄芩干燥至约6至7成干,便于切制饮片,切制后的饮片,干燥后平整,外观性状和色泽较好。可生产出优质饮片。
采用烘制法,极大地缩短了时间,杀灭了黄芩中本身所含有的酶,避免了水处理,减少了化学成分的流失,提高了黄芩饮片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烘制法制备的黄芩饮片;
图2为趁鲜切制的黄芩饮片;
图3为干燥至一定程度制备的黄芩饮片;
图4为传统方法制备的黄芩饮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未经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608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