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烟气中雾滴含量测试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35129.9 | 申请日: | 2016-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68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李乾坤;韦筱香;邹阳军;郑文广;刘沛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浙江英普律师事务所33238 | 代理人: | 陈俊志,王炎军 |
地址: | 31003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烟气 雾滴 含量 测试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烟气中雾滴含量测试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燃煤电厂大多采用烟气脱硫技术以控制SO2的排放,其中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WFGD)因其脱硝效率高、技术成熟,已成为大型火电机组脱硫的首选技术,其工艺流程为:烟气中SO2在吸收塔内与喷淋浆液反应,烟气中的SO2被脱除,洗涤后的烟气通过除雾器除去烟气中携带的浆液滴后经烟囱排入大气。
由于湿法烟气脱硫系统有除雾的要求,在进行脱硫系统性能考核时,需测量除雾器后烟气中雾滴含量,评估除雾器的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另外,随着我国燃煤机组超低排放的开展,对脱硫装置的协同除尘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除雾器性能的好坏不仅影响脱硫装置整体除尘性能的发挥,而且对实现超低排放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准确、方便的测量除雾后烟气中雾滴含量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
目前我国现行的《燃煤烟气脱硫设备性能测试方法(GB/T 21508-2008)》采用两级液滴捕集器,通过捕集烟气中大于一定粒径的液滴,采样后利用称重法得出所采集的液滴中水的含量,最后通过测量捕集液滴及吸收塔浆液中的Mg2+浓度和吸收塔浆液的含固量,修正得出雾滴含量。该方法对采样操作精度要求比较高,在现场复杂的烟气环境下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不能对全粒径的雾滴进行测量,而且修正程序相对复杂。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更方便、且采样误差更小的烟气中雾滴含量测试方法及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更方便、且采样误差更小的烟气中雾滴含量测试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烟气中雾滴含量测试装置,所述的烟气中雾滴含量测试装置包括皮托管、雾滴吸收瓶、软管、酸性气体吸收瓶、干燥器、智能动压平衡烟尘采样泵;
所述的皮托管与雾滴吸收瓶相互固定;
所述的雾滴吸收瓶的出气口与酸性气体吸收瓶、干燥器、智能动压平衡烟尘采样泵通过软管依次相连;
所述皮托管的动静压管分别与智能动压平衡烟尘采样泵的动静压口通过软管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烟气中雾滴含量测试装置中的皮托管的压力感应口与雾滴吸收瓶的进气口贴近安装,所述皮托管的动压管测试面与雾滴吸收瓶的进气口端面平行。
一种利用烟气中雾滴含量测试装置测量烟气中雾滴含量的测试方法,通过测量吸收液中Mg2+含量,直接得出雾滴含量。
所述的利用烟气中雾滴含量测试装置测量烟气中雾滴含量的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雾滴吸收瓶与皮托管相互固定,使得皮托管的压力感应位置尽量接近雾滴吸收瓶的进气口,同时皮托管的动压测试面与雾滴吸收瓶的进气口面平行;
b、用软管将智能动压平衡烟尘采样泵的动静压口分别与皮托管的动静压口连接;
c、用软管将雾滴吸收瓶的出气口依次与酸性气体吸收瓶、干燥器和智能动压平衡烟尘采样泵的采样口采样口连接;
d、将雾滴吸收瓶进气口的内径输入智能动压平衡烟尘采样泵,并设置烟气温度、大气压力、采样时间、采样速度等参数;
e、将固定好的皮托管和雾滴吸收瓶插入烟道中预设好的测量网格点,启动智能动压平衡烟尘采样泵进行雾滴含量的等速采样;
f、采样结束后,记录采样烟气体积,另外将雾滴吸收瓶中的吸收液收集到250ml容量瓶中,并用未使用的吸收液或高纯水冲洗雾滴吸收瓶3遍以上,冲洗液同样收集到同一250ml容量瓶中,最后用未使用的吸收液或高纯水定容至250ml;
g、分析容量瓶中吸收液中Mg2+浓度,同时分析吸收塔浆液中的Mg2+浓度;
h、利用公式计算得出雾滴含量;
式中:C—雾滴含量,mg/m3(标态、干基,过剩空气系数为1.4);
ρ水—水的密度,取1mg/ml;
V1—采样烟气体积(标态、干基,过剩空气系数为1.4),m3;
V2—采样后吸收液定容体积,ml;
cmg1—采样后雾滴吸收瓶中吸收液定容后的Mg2+浓度,mg/ml;
cmg2—吸收塔浆液中Mg2+浓度,mg/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351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