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镜头模组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34191.6 | 申请日: | 2016-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728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韦传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2 | 分类号: | G02B7/02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阿凡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3216 | 代理人: | 朱敏,谷萍 |
地址: | 新加坡宏茂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镜头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镜头模组,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新型镜筒结构的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不断地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除了数码相机外,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等也都配备了镜头模组。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对镜头模组拍摄出的物体的影像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拍摄出的物体的影响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反射产生的杂散光线有关。
相关技术中的镜头模组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镜筒、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成像单元,所述成像单元包括多个镜片。相关技术中的镜头模组在组装时是通过压入方式将镜片装入镜筒,不仅镜筒模具结构单一,而且镜片组装方式单一。此外,相关技术中的镜筒不仅不利于对其内壁进行消光处理,而且由于传统的一体式镜筒的拔模方向与光轴平行,拔模时容易把内壁拉伤。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镜头模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镜筒模具结构多样、镜片组装方式灵活、便于对镜筒内壁进行消光处理的镜头模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镜头模组,包括具有收容空间和通光孔的镜筒及收容于所述镜筒内的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包括至少两个组配形成所述收容空间和所述通光孔的外壳,所述外壳包括沿物侧至像侧方向延伸的外表面、与相邻所述外壳相结合的剖面、连接所述外表面和所述剖面的斜面及连接所述外表面和所述剖面且靠近物侧的顶面,相邻两所述外壳的所述剖面上分别设有相匹配的凸台和凹槽,所述凹槽不贯穿所述顶面,两相邻所述外壳通过胶水粘贴固定。
优选的,两相邻所述斜面形成点胶槽,所述点胶槽通过胶水粘贴固定。
优选的,所述凸台包括与所述剖面平行间隔设置的端面及连接所述端面和所述剖面并与所述剖面和所述端面垂直的侧面。
优选的,所述端面呈跑道形。
优选的,所述斜面为平面或曲面。
优选的,所述剖面与设于其上的所述凸台为一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剖面与设于其上的所述凸台为分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数量为两个,且两所述外壳相结合的剖面将所述镜筒分割成对称的两部分。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镜头模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将镜筒设置成由至少两个外壳组配而成,且所述外壳包括靠近物侧的第一表面、沿物侧至像侧方向延伸的外表面、与相邻所述外壳相结合的剖面及连接所述外表面和所述剖面的斜面,相邻两所述外壳的所述剖面上分别设有相匹配的凸台和凹槽,所述凹槽不贯穿所述第一表面,两相邻所述外壳通过胶水粘贴固定,不仅解决了镜筒模具结构单一的问题,而且镜片组装方式和模具设计更加灵活,更有利于对镜筒内壁进行消光处理,同时,由于分体结构的拔模方向与光轴垂直,从而避免了由于传统的一体式镜筒因拔模方向与光轴平行造成的拔模时容易拉伤内壁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镜头模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镜头模组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镜头模组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镜头模组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份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4,所述镜头模组100包括具有收容空间1A和围绕光轴1B界定形成通光孔1C的镜筒1以及收容于所述镜筒1内的镜片组3。
所述镜筒1包括至少两个组配形成所述收容空间1A和所述通光孔1C的外壳,所述外壳包括沿物侧至像侧方向延伸的外表面、与相邻所述外壳相结合的剖面、连接所述外表面和所述剖面的斜面及连接所述外表面和所述剖面且靠近物侧的顶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所述第一外壳11和所述第二外壳12相结合的剖面将所述镜筒1分割成对称的两部分。其中,所述第一外壳11的外表面、剖面、斜面及顶面分别为第一外表面111、第一剖面113、第一斜面115及第一顶面1111;所述第二外壳12的外表面、剖面、斜面及顶面分别为第二外表面121、第二剖面123、第二斜面125及第二顶面12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未经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341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门铃(DFR‑11)
- 下一篇:电子门铃(DFR‑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