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点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28634.0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98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6 |
发明(设计)人: | 张树川;徐斌;杜慧华;郑林;徐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斌 |
主分类号: | E21B43/295 | 分类号: | E21B43/295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方艳辉 |
地址: | 83829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点火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点火装置。其中,该装置包括:连续管和设置于气化井内的筒状加热装置;其中,连续管的第一端与气化剂供应装置相连通,连续管用于输送气化剂;加热装置的第一端与连续管的第二端相连通,连续管用于提升并下放加热装置,加热装置用于接收气化剂并对气化剂和待气化煤层进行加热,以及将气化剂输送至待气化煤层;加热装置与电源电连接。本发明提供的点火装置将加热装置置于气化井内,由原本的气化剂地面预热变为井下预热,并使得气化剂被加热后可以直接进入煤层裂隙中,提高了加热效率;加热装置对气化剂和待气化煤层进行预热的方式实现了强氧化点火和电点火的结合,提高了点火成功率,同时也加快了煤层的点火速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炭及煤层气开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点火装置。
背景技术
煤炭的气化开采即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可将煤炭就地原位转化为可燃气体,无需人工进入采煤工作面,而主要利用气化剂与煤的热作用、化学反应等形成气化反应工作面,将煤中固体可燃成分转化为有效气体成分(H2、CO、CH4等)。不同于因煤炭自燃发火而造成的灾害性的地下煤火,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则是利用人为之火对地下煤层进行开采与加工,即通过对煤层进行可控燃烧,作为启动气化反应的能量,实现对煤炭的化学转化,可以说点火是启动地下气化反应的重要一环。
点火的目的是引燃煤层,以形成足够的热量,进而克服地下水的影响,形成稳定燃烧的火区,进一步作为气化工作面扩展的基础,支撑整个气化反应的进行。而现有的点火方式中,热空气在从地面流向煤层过程中,热损失较大,热量不集中,依靠对流加热煤层,热量难以直接作用到煤层上,点火过程缓慢,进而造成点火成功率较低。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点火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热量损失大进而导致的点火成功率低的问题。
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点火装置。该装置包括:连续管和设置于气化井内的筒状加热装置;其中,连续管的第一端用于与气化剂供应装置相连通,连续管用于输送气化剂;加热装置的第一端与连续管的第二端相连通,连续管用于提升并下放加热装置,加热装置用于接收气化剂并对气化剂和待气化煤层进行加热,以及将气化剂输送至待气化煤层;加热装置用于与电源电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点火装置中,连续管包括:内管和外管;其中,内管套设于外管内,内管与外管形成第一环形空间,并且,内管的第一端和外管的第一端均用于与气化剂供应装置相连通,内管用于输送气化剂;加热装置与内管的第二端和/或外管的第二端相连通;第一环形空间用于加热装置与电源电连接的电缆的穿设。
进一步地,上述点火装置中,加热装置包括:内筒、外筒和加热元件;其中,内筒套设于外筒内,内筒的第一端和外筒的第一端分别与内管的第二端和外管的第二端相连接,并且,内筒的第二端与外筒的第二端相连接,内筒和外筒形成第二环形空间;加热元件设置于第二环形空间,加热元件用于与电源电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点火装置,还包括:散热装置;其中,散热装置设置于外筒的外壁。
进一步地,上述点火装置,还包括:两端闭口的气体分布装置;其中,气体分布装置的第一端设置有多个孔,并且,气体分布装置的第一端与外筒的外壁部分相连接,气体分布装置用于接收气化剂并使气化剂在气体分布装置的第二端折返进入待气化煤层。
进一步地,上述点火装置,还包括:旋流装置;其中,旋流装置设置于内筒内,用于增加气化剂与内筒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
进一步地,上述点火装置,还包括:绝缘导热的填充物;其中,填充物填塞于第二环形空间,用于使加热元件发热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斌,未经徐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86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滤板固定支架
- 下一篇:奶牛饮用水源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