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光矩阵网络的资源任务调度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26591.2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514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李焱余;舒敏;唐积强;邹潇湘;王维晟;何清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 |
主分类号: | H04Q11/00 | 分类号: | H04Q11/00;H04L12/46;H04L12/931;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11121 | 代理人: | 李有浩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矩阵 网络 资源 任务 调度 方法 | ||
1.一种面向光矩阵网络的资源任务调度方法,所述资源任务调度方法包括有下列四个步骤:
步骤一:将云计算体系中的网络设备与光矩阵设备进行组网;
所述云计算体系中的网络设备是光矩阵设备、路由器、服务器和/或交换机;
步骤二:依据用户需求生成虚拟请求网络;
步骤三:生成与虚拟请求网络逻辑同构的物理子网;
步骤四:将步骤三获得的物理子网反馈给用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生成的虚拟请求网络包括有NR、LR和采用集合形式记为GR表示虚拟请求网络;NR表示属于虚拟请求网络GR中虚拟设备的集合;表示属于NR的虚拟设备属性的集合;LR表示属于虚拟请求网络GR中虚拟链路的集合;表示属于LR的虚拟链路属性的集合;
在步骤三中,是将虚拟请求网络映射到光矩阵网络中,以完成虚拟请求网络所代表的资源任务调度,从而获得与虚拟请求网络逻辑同构的物理子网;
资源任务调度是对由用户需求生成的虚拟请求网络GR通过调用实验平台这个物理网络中的相应的设备及资源,生成同构于反映用户需求的虚拟请求网络的子物理网络以用于开展用户所需的实验;用形式化语言可描述为GR→GS′,其中,有效的调度需满足所选择的子物理网络GS′和虚拟请求网络GR的设备的属性、链路的属性及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保持一致性;
所述资源任务调度包括有设备映射步骤和链路映射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光矩阵网络的资源任务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任务调度的设备映射步骤为;
步骤1-1,对物理网络GS中属于NS的任意一物理设备s表示物理设备的标志,计算所述物理设备的输入端口数量Mk和输出端口数量Wk,以及计算所述设备的非占用端口个数有
步骤1-2,对虚拟请求网络GR中属于NR的任意一虚拟设备r表示虚拟设备的标志,计算所述虚拟设备的输入端口数量Mk′和输出端口数量Wk′,以及计算所述虚拟设备的非占用端口个数有
步骤1-3,按照步骤1-1对物理网络GS中所有物理设备按照非占用端口个数进行降序排序,得到排序后物理设备表示对NS按照非占用端口个数降序排序的物理设备集;
步骤1-4,按照步骤1-2对虚拟请求网络GR中所有虚拟设备按照非占用端口个数进行降序排序,得到排序后虚拟设备表示对NR按照非占用端口个数降序排序的虚拟设备集;
步骤1-5,将经步骤1-4处理后的按序依次映射到经步骤1-3处理后的上,对属于中的任意一个虚拟设备依据设备映射条件进行与属于中的物理设备进行一一映射,获得满足设备映射条件的物理设备集
表示依据设备映射条件匹配映射的物理设备集;
表示属于的依据设备映射条件匹配映射的物理设备;
表示属于的依据设备映射条件匹配映射的物理设备;
表示属于的依据设备映射条件匹配映射的物理设备;
表示属于的依据设备映射条件匹配映射的物理设备;
表示属于的依据设备映射条件匹配映射的物理设备;
表示属于的依据设备映射条件匹配映射的物理设备;
若属于的有一个虚拟设备不能找到满足设备映射条件的物理设备,则记为空;需等待物理网络GS释放足够的资源,才能进入下一周期的设备映射;若不为空,则表明所有属于NR的虚拟设备均完成映射,记录映射结果,并进入链路映射阶段;
所述设备映射条件为
采用步骤1-5的处理,是为了满足待映射的物理设备与虚拟设备为同种类型的设备,且任意待映射的物理设备的非占用端口个数大于等于虚拟设备的非占用端口个数;且虚拟设备的非占用端口的属性能够被该物理设备满足,即成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未经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6591.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端部绝缘结构以及具有其的电动机
- 下一篇:多源文稿汇聚和调用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