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羧酸减水剂的连续化生产设备及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20848.3 | 申请日: | 2016-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4997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7 |
发明(设计)人: | 翟树英;杨勇;舒鑫;严涵;冉千平;曹攀攀;赵红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博特建材(天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83/06 | 分类号: | C08F283/06;C08F220/06;C08F2/01;C08F2/48;C04B24/26;C04B10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组 流量计 聚羧酸减水剂 磁力泵 备料 出料 混料 聚合 中和 连续化生产设备 复合 连续化生产 保温阶段 降低生产 生产能耗 生产效率 引发聚合 聚合物 工艺流程 间歇式 连续化 产能 液碱 保温 生产 | ||
1.一种聚羧酸减水剂的连续化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物料连续化流经及用于反应的一系列串联的管道组及相关装置,并且该串联管道组根据物料流经不同阶段划分成四个阶段:
其中,第一阶段是备料混料阶段,包括流量计(11)、备料泵(12)和管道组(13),其中物料依次经过流量计(11)和备料泵(12)进入管道组(13);
第二阶段是复合引发阶段,包括磁力泵(21)、流量计(22)、管道组(23)和管道组内镶嵌的紫外光光源(24),新加入的物料,即第二阶段进入的物料经磁力泵(21)、流量计(22)与第一阶段反应得到的物料一起进入管道组(23),并进行常温紫外复合引发聚合;
第三阶段是常温保温阶段,包括管道组(31)、物料流量缓冲罐(32)和离心泵(33),第二阶段反应得到的物料经过管道组(31)进行常温保温聚合,然后进入物料流量缓冲罐(32),该罐用于进入第四阶段的物料流量的调节,经过离心泵(33)进入下一阶段;
第四阶段是中和出料阶段,包括磁力泵(41)、流量计(42)和管道组(43),第四阶段进入的物料经磁力泵(41)、流量计(42)与第三阶段反应得到的物料一起进入管道组(43),经中和混料后出料;
所述管道组为一系列串联管道;所有管道组的内壁均设有扰流板(14),其中扰流板和物料流经方向呈90°~150°;
第二阶段中所述常温紫外复合引发聚合采用氧化还原体系和紫外光引发体系的复合引发体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羧酸减水剂的连续化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状或矩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聚羧酸减水剂的连续化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组的材质为塑料管、内壁涂覆聚四氟乙烯的不锈钢管、内壁涂搪瓷的低碳钢管或陶瓷管;
所述管道组根据实际的空间安装,可以以任何形式连接;
所述管道组的长度为200~500米,直径为0.05~0.08米;所述四个阶段的管道组的长度比依次为1:5~9:1~2: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聚羧酸减水剂的连续化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组根据实际的空间安装,以直线型连接或紧密折叠型连接。
5.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连续化生产设备的聚羧酸减水剂的连续化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生产工艺过程如下:
(1)分别配制聚醚大单体溶液A、Fe2+盐溶液B、H2O2水溶液C、抗坏血酸-链转移剂-紫外光引发剂混合溶液D、活性单体E、液碱溶液F,并将其转移至待进料的储罐中;
其中聚醚大单体溶液A、Fe2+盐溶液B和H2O2水溶液C依次泵送进入第一阶段的管道组中进行混料,并不断流向第二阶段的管道组中;
(2)将活性单体E、抗坏血酸-链转移剂-紫外光引发剂混合溶液D分批次加入第二阶段的复合引发聚合管道组中,并与第一阶段反应得到的物料进行聚合反应;
(3)之后聚合产物进入第三阶段的常温保温管道组,聚合充分进行;
(4)最后聚合物料与液碱溶液F在第四阶段的中和出料管道组中进行中和并出料,最终获得所述聚羧酸减水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聚羧酸减水剂的连续化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阶段的备料混料管道组起始端设有进料口,用于将聚醚大单体溶液A、Fe2+盐溶液B和H2O2水溶液C依次泵送进入管道组(13)中;
在第二阶段的复合引发管道组上设有若干个处于不同位置的进料口,用于将活性单体E、抗坏血酸-链转移剂-紫外光引发剂混合溶液D分批次加入管道组(23)中,其中第二阶段的进料口的数量为3~8个,每个进料口的进料量相等;
在第四阶段的中和出料管道组起始端设有液碱溶液F的进料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博特建材(天津)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博特建材(天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084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低介电损耗聚氨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