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废润滑油再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11007.6 | 申请日: | 2016-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37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陈新德;彭芬;陈雪芳;黄超;张海荣;郭海军;王璨;熊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盱眙凹土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0M175/00 | 分类号: | C10M175/00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翔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0 | 代理人: | 韩晓斌 |
地址: | 2117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润滑油 再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废润滑油再生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絮凝、破乳、沉降、两步萃取、白土精制和过滤。本发明方法能很好地去除废润滑油中的胶质、沥青质、金属粉末、灰分等,得到清澈透亮的油,具有再生设备投资少、再生方法简单、运行成本低、操作方便安全等优点,絮凝后产生的废渣可以进行再加工用于油墨等方面,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适合我国废润滑油再生规模小、资金少、技术落后等国情,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其重要的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化工行业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废润滑油再生方法。
背景技术
润滑油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且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我国润滑油产量占石油产品总量的百分之二左右。在使用过程中,高温、高压等环境下自身氧化,由于物理或化学因素,使润滑油中含有醛、酮、树脂、沥青胶态物质、碳黑以及有机酸、盐、水、金属碎屑等杂质,导致润滑油的性能发生改变,润滑油甚至失去了减少摩擦、冷却降温、密封隔离、减轻振动等功效。所以,润滑油在用过一定时间后,当变质达到一定程度,必须更换。然而人们对废润滑油认识的缺乏,导致废润滑油被用作燃料直接燃烧或直接丢弃到环境中,这样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废润滑油的再生则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废油中变质的只是其中部分烃类,约占 10%~ 25%,其余大部分烃类组成仍是润滑油的主要成分,所以对废润滑油进行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使资源得到重复再利用,而且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国内外对废润滑油再生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外废润滑油再生方法主要是加氢精制技术,其再生的处理条件比较苛刻;而我国废润滑油再生方法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以传统技术路线为主,但该再生方法腐蚀设备、污染环境。目前,国内对废润滑油传统技术进行改进的再生方法主要包括沉降 - 蒸馏 - 酸洗 - 钙土精制、白土高温接触无酸再生、蒸馏 - 乙醇抽提 - 白土精制、蒸馏 - 糠醛精制 - 白土精制工艺、沉降 - 絮凝 - 白土精制等,各再生方法均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在节约资源以及人们对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条件下,如何得到高效率、低成本、少污染的废润滑油再生方法已受到广泛的重视,其对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亦具有其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润滑油再生方法,该方法适合于所有类型废润滑油的再生,再生设备投资少,再生方法简单,运行成本低,操作方便安全。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该废润滑油再生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将废润滑油经过絮凝、破乳、沉降、两步萃取、白土精制和过滤,得到再生基础油。
其中,所述絮凝为在的废润滑油中加入絮凝剂,在50 ℃~100 ℃搅拌0.5 h~4 h;所述絮凝剂的用量为废润滑油的0.5%~5%,絮凝剂为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聚丙烯酰胺、季铵盐高分子聚合物、双氰胺甲醛树脂、阳离子天然高分子絮凝剂。
其中,所述破乳为在絮凝反应混合物中加入破乳剂,在50 ℃~100 ℃搅拌0.5 h~4h;所述破乳剂的用量为废润滑油的0.5%~10%,破乳剂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丙二醇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丙烯丙二醇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烷基苯酚甲醛树脂、烷基酚醛树脂嵌段聚醚、酚胺醛树脂嵌段聚醚、聚磷酸酯。
其中,所述沉降为将破乳后的混合物放入沉降罐中进行沉降,沉降时间为10 h~72h,沉降温度为25 ℃~100 ℃,沉降后的油和杂质分层分离,油在上层,杂质在下层。
其中,第一步萃取为将沉降油与溶剂混合,再加入沉降油质量的1%的添加剂,常温搅拌0.5~2h,反应后离心去渣再蒸馏回收溶剂;所述溶剂为乙醇、丙醇、异丙醇、异丁醇、正丁醇、正戊醇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溶剂与沉降油的质量比为3~8:1;所述添加剂有KOH、NaOH、乙二胺、乙醇胺;所述蒸馏回收溶剂的温度为80℃~160℃;第二步萃取为蒸馏后的油加入到萃取剂中于50℃~100℃搅拌0.5~2h,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所述萃取剂为N,N-甲基吡咯烷酮、糠醛、四氢呋喃、二丙二醇二甲醚,所述萃取剂与沉降油质量比为1~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盱眙凹土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未经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盱眙凹土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110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