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电解质的涂料印花增稠剂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07218.2 | 申请日: | 201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92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发明(设计)人: | 徐振明;胡许武;于萍;罗运柏;陈学俊;徐舒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达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20/06 | 分类号: | C08F220/06;C08F220/18;C08F222/02;D06P1/5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马辉 |
地址: | 43400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解质 涂料印花增稠剂 引发剂 电解质能力 乳化剂 反相 乳化 丙烯酸增稠剂 丙烯酸单体 纺织品印染 亚硫酸氢钠 丙烯酸系 共聚单体 过硫酸铵 油相溶剂 增稠效果 增稠性能 制备工艺 助剂技术 交联剂 协调性 预乳化 增稠剂 出料 合成 中和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电解质的涂料印花增稠剂,属纺织品印染助剂技术领域。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的印花用丙烯酸系合成增稠剂耐电解质能力与增稠效果协调性差的问题,将丙烯酸单体先用pH调节剂中和,然后加入引发剂过硫酸铵和交联剂制得水相,并和油相溶剂、引发剂、乳化剂、共聚单体组成的油相预乳化,进而在引发剂亚硫酸氢钠的作用下充分乳化,最后加入反相乳化剂进行充分反相乳化后,出料干燥即得一种耐电解质的丙烯酸增稠剂。本发明制得的耐电解质的涂料印花增稠剂具有良好的增稠性能和耐电解质能力,且制备工艺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稠剂,特别是涉及一种耐电解质的涂料印花增稠剂。
背景技术
涂料印花是借助粘合剂的作用将细分散的颜料颗粒粘在织物上的印花方法,具有加工工艺简单、不用蒸洗、“三废”少等特点。在涂料印花时,由增稠剂、水、粘合剂和涂料组成的涂料印花色浆,在印花机刮刀的作用下,对其产生剪切力,使印花色浆的黏度在瞬间大幅度降低,通过网版后印制在织物上,当剪切力消失时,又恢复到原来的高黏度,使织物印花轮廓清晰,这种随剪切力的大小变化而发生的黏度变化,主要是靠增稠剂实现。
专利CN103450423B利用反相乳液共聚法引入马来酸酐改性壳聚糖来提高增稠剂耐电解质性能,通过该方法增大了增稠剂耐电解质性能,且易工业化,但其增稠效果剂的加入之后只能达到8000-9000mpa·s相对较低,,增稠效果不太好。
专利CN101886345A利用反相乳液共聚法制备阴离子型丙烯酸单体类增稠剂,在其分子链段引入聚醚链段以及采用微交联技术,使其耐电解质和抱水性有了提高,但其制备原料的单体成分复杂,条件不易控制,而且增稠效果依然欠佳。
专利CN101538807A利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阴离子型丙烯酸单体类增稠剂,通过在聚合物的链段中引入叔胺基团和乙烯基团,提高了增稠剂的耐电解质能力和抱水能力,但增稠效果欠佳。
专利CN1056659C公开了一种以丙烯酸、有机溶剂、丙烯酰胺、水及引发剂等原料为主体反相乳液聚合制备主要用于纺织产品印花领域的印花增稠剂的方法。在聚合容器中按比例加入原料,搅拌条件下通入氮气并排除氧气,在20-80℃恒温的条件下聚合,产物的增稠能力一般,其耐电解质能力和得色量同样不尽如意。
专利CN101619543B公开了一种由丙烯酸、丙烯酰胺、25%氨水、功能单体、引发剂等原料采用反相乳液聚合合成了纺织印花增稠剂。该增稠剂具有良好增稠效果,但其耐电解质性能依然提高不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印花用丙烯酸系合成增稠剂耐电解质能力与增稠效果协调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增稠效果好且具有良好耐电解质能力的丙烯酸反相乳液聚合的印花增稠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耐电解质的涂料印花增稠剂,该增稠剂由丙烯酸单体、pH调节剂、油相溶剂、交联剂、引发剂、乳化剂、反相乳化剂、共聚单体合成,按重量份计,其组成为:
所述PH调节剂为20-30%氢氧化钠溶液。
所述油相溶剂为无味煤油。
所述交联剂为N,N-亚甲基丙烯酸双铵。
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
所述乳化剂为span-80。
所述反相乳化剂为Tween-80。
所述共聚单体为丙烯酸十八脂。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耐电解质的涂料印花增稠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搅拌的条件下,缓慢滴加PH调节剂,将丙烯酸单体中和,持续搅拌使中和温度不超过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达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北达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072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