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状模块组式燃气或燃油产蒸汽或饱和水循环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02954.9 | 申请日: | 2016-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50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文治 |
主分类号: | F22B31/08 | 分类号: | F22B31/08;F22D1/24;F24H1/00;F24H9/18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吕伴 |
地址: | 2018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余热回收器 燃烧室 蒸汽 水循环加热装置 余热回收室 饱和 管状模块 连接管道 热交换器 加热 燃气 外循环加热 传统燃气 加热结构 内循环泵 外循环泵 循环加热 用热设备 余热排放 蒸汽锅炉 饱和水 储气缸 内循环 排烟口 燃烧器 预热 水缸 管程 壳程 温差 节能 配置 | ||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管状模块组式燃气或燃油产蒸汽或饱和水循环加热装置,包括机体,机体内设置有燃烧室、余热回收室并在机体上配置有燃烧器以及排烟口;在燃烧室和余热回收室之间设置有若干管状式模块,在余热回收器内设置有余热回收器,若干管状式模块、余热回收器、储气缸或储饱和水缸、内循环泵、热交换器的管程通过连接管道相互连接形成一内循环加热结构,热交换器的壳程、外循环泵、用热设备通过连接管道相互连接形成一外循环加热结构。本发明的蒸汽(饱和水)的循环加热,是预热加热和温差加热。没有余热排放损失,比传统燃气(油)蒸汽锅炉大幅度节能高达50%及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蒸汽(饱和水)循环加热的能源加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管状模块组式燃气或燃油产蒸汽或饱和水循环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燃气(油)蒸汽锅炉,只有一面的受热面被加热,受热面积有限,加热速率也受局限。蒸汽送到用热设备后,降温的蒸汽和凝结水混和物通过疏水器进行汽水分离后进行余热排放。存在蒸汽放空损失,凝结水在常压下温度降至100℃以下。如果回收这部分凝结水只能回收80℃左右的热水,只占供热热能的10%。总之,传统燃气(油)蒸汽锅炉所产生的蒸汽供热不能循环加热,存在余热排放的热能损失。传统燃气(油)蒸汽锅炉只能产生饱和水蒸汽,不能产生饱和水。传统燃气(油)蒸汽锅炉为静态加热,存在安全隐患,需单独建锅炉房,同供热设备保持一定距离,需要基建投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燃气(油)蒸汽锅炉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管状模块组式燃气或燃油产蒸汽或饱和水循环加热装置,其蒸汽(饱和水)的循环加热,是预热加热和温差加热。没有余热排放损失,比传统燃气(油)蒸汽锅炉大幅度节能高达50%及以上。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管状模块组式燃气或燃油产蒸汽或饱和水循环加热装置,包括:
一机体,所述机体内设置有一燃烧室、余热回收室并在所述机体上配置有燃油燃烧器或燃气燃烧器以及排烟口;
设置在所述机体内的燃烧室和余热回收室之间中的若干管状式模块和所述余热回收室内的余热回收器,若干管状式模块、余热回收器、储气缸或储饱和水缸、内循环泵、热交换器的管程通过连接管道相互连接形成一内循环加热结构;每一管状式模块内还通烟气和水;所述内循环加热结构产生的加热介质为100℃以上的饱和水;所述内循环加热结构通过供水泵以及连接管道连接第一供水箱;所述热交换器的壳程、外循环泵、用热设备通过连接管道相互连接形成一外循环加热结构,所述外循环加热结构产生的加热介质为100℃以上的饱和蒸汽或100℃以上的饱和水;所述外循环加热结构上还连接有一第二供水箱。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内循环加热结构上设置有第一排空气口。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蒸汽或饱和水外循环加热结构上设置有第二排空气口。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热交换器的壳程中控制一定高度的液位,留有一定产生饱和蒸汽的空间,以产生饱和蒸汽。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每一管状式模块组由同轴的内管、中间套管和外套管组合而成,所述外套管的外壁和内管的内孔通烟气,所述内管的外壁与中间套管的内壁之间和所述中间套管的外壁与所述外套管的内壁之间通水。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内管的外壁与中间套管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螺旋导流结构,在所述中间套管的外壁与所述外套管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螺旋导流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文治,未经刘文治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0295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