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废水处理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01981.4 | 申请日: | 2016-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988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强;卢东昱;张鑫;李伟;陈瑞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恩菲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40 | 代理人: | 赵囡囡,吴贵明 |
地址: | 100038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水处理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预处理单元(10);
生化处理单元(20),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连通的厌氧处理设备(21)、氧气曝气处理设备(22)和空气曝气处理设备(23),所述厌氧处理设备(21)与所述预处理单元(10)相连通;以及
后处理单元(30),与所述空气曝气处理设备(23)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气曝气处理设备(22)的容积小于所述空气曝气处理设备(23)的容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处理单元(30)包括:
第一沉降处理设备(31),所述第一沉降处理设备(31)包括第一泥水入口(311)和第一沉降水出口(312);
所述空气曝气处理设备(23)具有空气曝气泥水出口(231),所述第一泥水入口(311)与所述空气曝气泥水出口(231)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处理单元(30)还包括:
第二沉降处理设备(32),所述第二沉降处理设备(32)包括第一沉降水入口(3211)和第二沉降水出口(3241);
所述第一沉降水入口(3211)与所述第一沉降水出口(312)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处理单元(30)还包括液位提升设备,优选所述液位提升设备为提升泵,所述提升泵设置在所述第一沉降处理设备(31)与所述第二沉降处理设备(32)之间,并通过所述第一沉降水出口(312)与所述第一沉降处理设备(31)相连通,通过所述第一沉降水入口(3211)与所述第二沉降处理设备(32)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处理单元(30)还包括消毒处理设备,所述第二沉降水出口(3241)与所述消毒处理设备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降处理设备(31)还包括:
第一污泥出口(313)、第一污泥回流管线(01)和第一污泥排出管线(02);
其中,所述第一污泥出口(313)通过第一污泥回流管线(01)与所述氧气曝气处理设备(22)相连通,所述第一污泥出口(313)通过所述第一污泥排出管线(02)排出污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沉降处理设备(32)还包括:
沿水流方向依次连通的混凝池(321)、吸附池(322)、絮凝池(323)以及斜板沉降池(324),所述混凝池(321)具有所述第一沉降水入口(3211),所述斜板沉降池(324)具有所述第二沉降水出口(324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沉降处理设备(32)还包括:
第二污泥出口(3242),所述第二污泥出口(3242)设置在所述斜板沉降池(324)底部;
第二污泥回流管线(03),所述第二污泥出口(3242)通过第二污泥回流管线(03)与所述空气曝气处理设备(23)相连通;以及
第三污泥回流管线(04),所述第二污泥出口(3242)通过所述第三污泥回流管线(04)与所述吸附池(322)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单元(10)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初级过滤装置以及初级沉淀池,其中,所述初级沉淀池与所述厌氧处理设备(21)相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处理设备(21)还包括沼气排出口(211)。
12.一种废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将废水进行预处理,得到预处理废水;
将所述预处理废水依次进行厌氧生化处理、氧气曝气处理以及空气曝气处理,得到生化处理废水;
将所述生化处理废水进行后处理,得到净化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生化处理过程中水流的上升流速为2~5m/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恩菲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恩菲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0198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