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向应变场产生与加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90129.1 | 申请日: | 201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04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刘柯;宋金城;缪寅宵;朱浩;孙增玉;高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B21/32 | 分类号: | G01B21/32;G01B7/16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吕岩甲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向 应变 产生 加载 装置 | ||
1.一种双向应变场产生与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1)、丝杠(2)、下丝杠滑块(3)、下传力梁(4)、上丝杠滑块(5)、导轨(6)、上传力梁(7)、外侧传力杆(8)、内侧传力杆(9)、传力杠杆(10)、简支梁(11)、圆柱传力轴(12);电机(1)与丝杠(2)连接,丝杠(2)与下丝杠滑块(3)和上丝杠滑块(5)连接,下丝杠滑块(3)和上丝杠滑块(5)之间连接有下传力梁(4),上丝杠滑块(5)上部连接有上传力梁(7),下丝杠滑块(3)和上丝杠滑块(5)两侧均与导轨(6)连接,下传力梁(4)的两端与外侧传力杆(8)连接,上传力梁(7)的两端与内侧传力杆(9)连接,传力杠杆(10)的两端通过圆柱传力轴(12)分别与外侧传力杆(8)和内侧传力杆(9)连接,简支梁(11)与传力杠杆(1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应变场产生与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丝杠(2)采用左旋和右旋组合式螺纹结构,通过改变电机(1)旋转方向,使下丝杠滑块(3)和上丝杠滑块(5)沿不同方向加载,配合传力杠杆(10)达到正负载荷的加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应变场产生与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机(1)旋转带动丝杠(2)转动,丝杠(2)转动带动下丝杠滑块(3)和上丝杠滑块(5)上下运动,下丝杠滑块(3)和上丝杠滑块(5)通过销连接将力传递给水平布置的下传力梁(4)和上传力梁(7)并使下传力梁(4)和上传力梁(7)上下运动,下传力梁(4)和上传力梁(7)的上下运动通过销连接传递给外侧传力杆(8)和内侧传力杆(9),外侧传力杆(8)和内侧传力杆(9)通过圆柱传力轴(12)将力载荷施加给简支梁(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应变场产生与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负应变产生过程:电机(1)正转时,上丝杠滑块(5)向下运动,带动上传力梁(7)及内侧传力杆(9)向下运动,通过圆柱传力轴(12)向下压简支梁(11),使简支梁(11)上表面产生压缩应变;在控制系统内环实时监测电机(1)内部角度编码器控制转动角位置,外环实时监测控制上丝杠滑块(5)运动位置,量化调节并控制加载量,实现变形量的调节控制;负应变释放过程:下丝杠滑块(3)向上运动,下传力梁(4)及外侧传力杆(8)的力载荷得到释放;正应变产生过程:电机(1)反转,上传力梁(7)及内侧传力杆(9)释放力载荷,下传力梁(4)及外侧传力杆(8)向下运动,通过传力杠杆(10)后产生矢量方向向上的力,通过圆柱传力轴(12)向上顶简支梁(11),使简支梁(11)上表面产生拉伸应变,在控制系统内环实时监测电机(1)内部角度编码器控制转动角位置,外环实时监测控制下丝杠滑块(3)运动位置,量化调节并控制加载量,实现变形量的调节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应变场产生与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机(1)采用双电机形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应变场产生与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丝杠(2)采用双丝杠形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9012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